[实用新型]冲击波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4423.7 | 申请日: | 200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54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钟晓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晓娟 |
主分类号: | A61B18/18 | 分类号: | A61B18/18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德魁 |
地址: | 510515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波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设备,具体涉及用于治疗体内结石或应用在医学骨科的冲击波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冲击波发生装置一般为后聚焦电磁式,主要是利用平面电磁线圈和平面振膜产生冲击波,再经前方的透镜聚焦形成电冲击能量。这种装置由于采用透镜聚焦冲击波,能量衰减损失较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冲击波发生器,其采用拱桥式的振动盘,聚焦质量好,能量损耗较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冲击波发生器,包括线圈、绝缘座、振动盘、主筒及液体囊,绝缘座、液体囊固定在主筒上,线圈盘绕在绝缘座上,振动盘设置在线圈与液体囊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振动盘呈拱桥式,其一面为平面,另一面为球形面。
为了使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力能更好地驱动振动盘,在所述线圈的中间引出正极接头,一端引出负极接头。
为了使线圈与振动盘密切紧贴,增强线圈对振动盘的驱动效果,上述冲击波发生器还包括真空管,该真空管连通振动盘与线圈之间的空间。
上述的绝缘座通过螺钉固定在主筒的内腔。
为了防止液体囊内的液体进入线圈内,上述冲击波发生器还包括平面胶圈,该平面胶圈一端固定在振动盘上,另外一端固定在绝缘座与主筒之间。
上述的主筒上设有与液体囊连通的流入孔和流出孔。
上述述的液体囊通过胶圈箍在主筒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拱桥式的振动盘,无需添加额外的透镜,可直接将电磁线圈产生的电势力驱动振动盘位移,产生一球状凹陷形冲击波,从而使聚焦能量损耗到最少;该冲击波在传压液体的传播过程中,不断聚焦并形成压力聚增焦区;利用这种焦区,可治疗体内结石,也可广泛应用于医学骨科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
图2为振动盘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线圈12、绝缘座14、振动盘2、主筒5及液体囊,其中绝缘座14设有凹陷口18,线圈12盘绕在凹陷口18上;且在线圈12的中间引出正极接头13,一端引出负极接头15。本实施例所采用的传压液体为水,即液体囊实质为水囊4。绝缘座14通过螺钉10、16固定在主筒5的内腔,水囊4通过胶圈6箍在主筒5的外壁,主筒5上还设有与水囊连通的流入孔9和流出孔17。振动盘2设置在线圈12与水囊4之间,且振动盘2呈拱桥式,其中呈平面的一面22朝向线圈12的外侧,呈球形面的一面21与线圈12外侧相向,即球形面的开口与线圈12外侧背对。
为了使振动盘2的平面22与线圈12外侧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真空管11,该真空管连通振动盘2与线圈12之间的空间20。通过真空管11对空间20进行抽真空,让振动盘平面22与线圈外侧密切紧贴,从而增强线圈12对振动盘2的驱动效果。
为了防止水囊4中的水渗入到线圈12与振动盘2之间的空隙内,本实施例还设有平面胶圈3,如图2所示,该平面胶圈3的一端通过压紧螺母1固定在振动盘2上;另外一端向外延伸,并通过螺钉10、16固定在绝缘座与主筒之间。此外,当振动盘在线圈的驱动下产生位移时,平面胶圈可随振动盘的移位而伸缩。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可通过设置在主筒外壁上围的定位圈7和固定圈8与其余设备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晓娟,未经钟晓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44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式成型填料密封件
- 下一篇:男科简易取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