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床自动装料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4402.5 | 申请日: | 200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25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義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润霞 |
主分类号: | B23B13/10 | 分类号: | B23B13/1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晓林 |
地址: | 516006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床 自动 装料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车床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车床自动装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一般通过自动车床对金属线料进行加工。现有的自动车床中,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动装料机构将线料自动装载至加工夹头中。如专利号为ZL99214590.2名称为《改进的自动车床》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自动装料机构,该机构由震动整料斗、引料管、给料嘴、喂料构件等部件组成。其中,震动整料斗的主要功能是将无规则盛于振动整料斗中的线料通过震动依次输送至引料管中,在通过引料管将线料输送至给料嘴,并通过给料嘴将线料送入喂料构件对应的小孔中,再通过喂料构件将线料推送至夹头正前方,然后通过夹头正前方的推料机构将线料推入夹头中,完成线料的自动装载。这种自动上料部件较多,震动整料斗和喂料机构都需要单独的动力传输机构进行驱动,结构复杂,使整个自动装料机构可靠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车床自动装料机构。
根据上述技术要求,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车床自动装料机构,活动安装于车床夹头上方,包括安装于夹头正前方的推料杆、漏斗状盛料仓以及驱动盛料仓上下运动的驱动部件,在盛料仓下端开有用于出料的出料孔,出料孔为通孔,并与夹头轴心平行。待加工的线料通过重力逐个从漏斗仓中进入出料孔中,并通过推料杆推入夹头中。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盛料仓下端为利于待加工线料依次进入出料孔的细长导料仓,导料仓宽度略大于线料外径。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在盛料仓内壁还设有利于盛料仓中线料下移的导料板,导料板紧贴于盛料仓内壁,延伸出盛料仓端安装于车床上。当盛料仓在驱动部件的控制下上下运动时,导料板在盛料仓内相对盛料仓上下运动,从而推动线料依次进入出料孔中。
同时,在盛料仓两侧安装有利于查看盛料仓中线料的玻璃板。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漏斗状盛料仓可以使线料利用自身的重力自行下落至出料孔中,相对现有的震动整料斗相比,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并且安全可靠,无需单独的驱动机构对其进行驱动,更加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施例盛料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自动装料机构通过一驱动整个自动装料机构上下运动的驱动部件安装于机床夹头5上方,当需要装料时,驱动部件驱动自动装料机构下移,至预定位置后将待加工线料推入夹头5中,然后装料机构恢复至初始位置,道具开始对线料进行加工。
本方案中的自动装料机构主要包括漏斗状盛料仓1以及位于夹头5正前方的推料杆6。其中,盛料仓1主要用于盛放待加工线料7,并将线料逐个从盛料仓1中送出。推料杆6与外部动力机构连接,主要用于将从盛料仓1中送出的线料推入夹头5中。
盛料仓1下端设有细长的导料仓12,导料仓12下部为出料孔11,导料仓12主要用于使线料7逐个依次向下移至出料孔11中。导料仓12宽度略大于线料7外径,以使线料7能依靠其自身重力顺利向下移动。出料孔11为通孔,并与夹头5轴心平行。为了更利于盛料仓1中的线料7顺利进入导料仓12中,在盛料仓1还设有导料板2,导料板2贴于盛料仓1内壁,导料板2的一端向外延伸出盛料仓1,并固定于机床床身上。当盛料仓1在驱动部件上下移动时,导料板2相对盛料仓1上下移动,可使盛料仓1中的线料7移动顺利。
为了便于观察盛料仓1中的线料7情况,在盛料仓1上安装有一玻璃板3。
下面将进一步说明本方案工作过程:预先在盛料仓1中盛满线条7,机床启动之后,盛料仓1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下移,同时线料7在自身重力作用以及导料板2辅助作用下下移至出料孔11中。盛料仓1下移至使出料孔11刚好与夹头5位于同一轴心上,推料杆6在外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向夹头5方向推进,将线料7从出料孔11中平行推出并推至夹头5中,推料杆6回缩至初始位置,盛料仓1恢复至初始位置,同时,夹头5夹紧线料,各刀具4开始依次动作,对线料进行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润霞,未经徐润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44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