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护理椅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3009.4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22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丰;梁新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建泰铝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5/08 | 分类号: | A61G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28216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护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行走工具,尤其是涉及可折叠的护理椅。
背景技术
护理椅适用于无法自行行走的身体虚弱者或下肢功能严重障碍而不能使用拐杖、手杖者,椅子底部设有轮组,方便由他人推行。可分为固定式和折叠式,为了节省空间,多使用折叠式。而一般的折叠式护理椅在收合时,折叠方式比较复杂,收合后体积较大,存放时占用较大空间,运输时体积过大,同时还存在折叠后重心不稳,加工生产成本大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合方便、体积较小且成本低的护理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护理椅,它的第一前杆和第一后杆以及第二前杆和第二后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其自由端分别设有前轮组和后轮组,在第一后杆和第二后杆上分别设有可沿杆体滑动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中部相互铰接的第一前支管和第二前支管的一端分别通过万向节铰接在第一前杆和第二前杆上,另一自由端分别铰接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上,中部相互铰接的第一后支管和第二后支管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上,另一自由端分别铰接在第一后杆和第二后杆上,第一座管和第二座管之间设有座垫部,且二者均为可伸缩管,其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上,另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前杆和第二前杆上。
本实用新型的护理椅采用支管结构,由第一前杆和第一后杆以及第二前杆和第二后杆分别构成两侧支架,在两侧支架之间分别设有分别相互铰接的第一前支管和第二前支管、第一后支管和第二后支管,可以同时控制两侧支架之间相向的折叠,第一座管和第二座管可伸缩,分别控制前杆和后杆之间的折叠。收合时,向上拉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带动各铰接部件收拢,轻松完成收合,而且收合后体积较小;使用时,向下推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将各铰接部位张开,形成展开的护理椅,而且使用中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会始终受到向下的力作用,使各铰接部展开稳定牢固。
所述的第一前杆和第二前杆上分别设有扶手,方便使用者,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所述的第一前杆和第二前杆下部分别设有脚踏,用于方便踩踏。
所述的第一前杆和第二前杆分别为伸缩管,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条件调节脚踏的高度,进一步提高使用的适应性。
所述的后轮组上设有刹车组件,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用连杆和滑块机构达到向心收合的目的,展开时稳定牢固,收合时体积小,结构更简单,价格更便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半收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完全收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1、第一前杆,2、第二前杆,3、第一后杆,4、第二后杆,5、第一滑块,6、第二滑块,7、第一前支管,8、第二前支管,9、前轮组,10、后轮组,11、第一后支管,12、第二后支管,13、第一座管,14、第二座管,15、座垫部,16、万向节,17、扶手,18、脚踏,19、刹车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阅图1-4,一种护理椅,它的第一前杆1和第一后杆3以及第二前杆2和第二后杆4的一端分别铰接,其自由端分别设有前轮组9和后轮组10,在第一后杆3和第二后杆4上分别设有可沿杆体滑动的第一滑块5和第二滑块6,中部相互铰接的第一前支管7和第二前支管8的一端分别通过万向节16铰接在第一前杆1和第二前杆2上,另一自由端分别铰接在第一滑块5和第二滑块6上,中部相互铰接的第一后支管11和第二后支管12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滑块5和第二滑块6上,另一自由端分别铰接在第一后杆3和第二后杆4上,第一座管13和第二座管14之间设有座垫部15,且二者均为可伸缩管,其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滑块5和第二滑块6上,另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前杆1和第二前杆2上。第一前杆1和第二前杆2上分别设有扶手17,且第一前杆1和第二前杆2分别为伸缩管,其底端设有脚踏18。后轮组10上设有刹车组件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建泰铝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南海建泰铝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30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