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公交车辆线路名称展示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52461.9 | 申请日: | 2007-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75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 发明(设计)人: | 马杏霏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杏霏 |
| 主分类号: | G09F21/04 | 分类号: | G09F21/04;G09F9/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26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交 车辆 线路 名称 展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公交车辆的常用设施,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展示公交车辆线路名称的展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时,展示公交车辆线路名称的牌子(以下简称线路牌)都设置在车辆驾驶室正面的顶部以及车辆后窗的的顶部,这种设置线路牌的传统位置,对在车站候车的乘客来说有不便之处,当有多辆不同线路的车辆在同一时间接连进入同一站点时,由于各车车距太小,除最前一车的线路牌可以被候车乘客看到之外,其后续各车的线路牌都依次被前车遮挡,使站内的候车乘客无法即时看到入站各车是否有自己候乘的车辆,大多车辆为了节省时间,刚停下来即时就地上落乘客,车辆关门后就立即开走,焦急久候的乘客惟恐错失乘搭机会,必须赶快往后跑去走近各车逐一检视,候车乘客往往要为此疲于奔走,不胜其烦,这是各公交车站的常见现象。
据《信息时报》(2003/07/22/A12版)报导:由于城市大,公交车线路多,因候车乘客看不见同时进站的多辆公交车辆线路牌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国内各大中城市不少公交车公司。据报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供一种方法:“在车内设置一个面积较大而醒目的线路牌,用合页和车体相连,当车辆进站时,则用动力把线路牌推到车外,车辆行驶时又用动力将其弹回到车内并折叠起来,再将它安装在车内一个较高位置上”。据报导,此种线路牌已在2001年6月制作成功,但一巴士公司指出,该装置首先存在一个安全问题,线路牌弹开后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收回车内时可能会伤及车内乘客;此外,这个装置对公交车的配置要求及其可操作性以及是否会违反有关规定等都存在问题,因而一直未见实施。从《信息时报》报导的详细内容可知,这是一个人们长期渴望解决,但又未能获得成功的技术难题。
现有的公交车辆,在驾驶室外侧左右两个互相对称的后视镜,其安装结构大都使用装在驾驶室旁的支架吊装或竖装,或者就像两条向前伸出的粗大臂膀,所有这些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各种后视镜,其安装位置全都是设置在车体宽度的外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一种公交车辆线路名称的展示装置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鉴于现有公交车辆安装在驾驶室外两侧的各种后视镜,其安装位置已处于车体宽度的外围;并且,只要两侧后视镜其镜面保持着恰当的折射角度,则其整体结构是否左右对称,对各自的后视功能可以毫无影响,因此,所述的展示装置,是一种安装在公交车辆驾驶室外侧特别是靠站一侧,其背面(即朝向车辆前进方向的一面)设有显示车辆线路的字体,集线路牌和后视镜于一体的二合一展示装置。
所述车辆线路的字体,可以是由可控发光元器件所构成,可使字体在车辆行驶时不亮,在车辆每次进站时发亮或闪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给广大公交车站的候车乘客带来很大方便,可使候车乘客无须前后奔走,即可对多辆同时进站的各车线路一目了然。本发明易于实施,可以提升公共交通事业以人为本的服务档次。
附图说明
附图为装有二合一后视装置的公交车辆示意图(图中所示线路字体为虚拟线路)。
附图中:公交车辆1、二合一后视装置2、车辆线路的字体3(虚拟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鉴于现有公交车辆安装在驾驶室外两侧的后视镜,其安装位置已处于车体宽度的外围,并且其背面正好稍向外偏,便于观察;鉴于所述的两侧后视镜,只要其镜面保持着恰当的折射角度,其整体结构是否左右对称,对各自的后视功能可以毫无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一种公交车辆线路名称展示装置,是一种安装在公交车辆1驾驶室外靠站一侧(车辆靠右行驶时为驾驶室右边靠站一侧;车辆靠左行驶时为驾驶室左边靠站一侧),其背面(即朝向车辆前进方向的一面)设有显示车辆线路的字体3,集线路牌和后视镜于一体的二合一后视装置2。本装置也可定型为一种具有统一结构、外型的,通用于所有公交车辆,安装在驾驶室外靠站一侧,用以展示本车线路的专用产品。
所述车辆线路的字体3,可以是由可控发光元器件所构成,可使字体3在车辆1行驶时不亮,在车辆1每次进站时发亮或闪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杏霏,未经马杏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24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