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终止输液报警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52407.4 | 申请日: | 2007-06-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62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才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才旺 |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36;G08B2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终止 输液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护人员和病人使用的输液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够预报输液即将结束且自动终止输液的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医院在需要给病人输液时(俗称“打吊瓶”、“打点滴”),通常是将输液瓶吊在输液架上,并通过输液管上安装的控制阀来调节、控制输液速度和时间,根据经验确定一个拔针头的时间点,问题在于病人或医护人员可能没有及时注意到完成输液的时间点,由于药液输完后,瓶内的气压变小,应当在输液瓶内有一定的残留量,否则将会发生病人体内血液倒吸的现象,给治病救人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预报输液即将结束且及时自动终止输液的报警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终止输液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终止输液报警电路及其开关组件;一终止输液电路及其开关组件;所述终止输液报警电路的开关组件由静触头组件和动触头组件组成;所述终止输液电路的开关组件由电机组件和冲锥组件组成;所述终止输液电路的电源开关与终止输液报警电路的电源开关并联,该电源开关的一极连接静触头组件,另一极连接动触头组件。
所述静触头组件由剪刀组件及其导轨组件连接组成。
所述剪刀组件由端部安装有静触头的交叉连接的两个剪刀片、分别与两个剪刀片静触头连接的推力弹簧组成。
所述的导轨组件由刻度盘和与其连接为一体的两个L形导轨组成。
所述动触头组件由输液容器及其载体、固定在载体上的动触头连接组成。
所述终止输液报警电路由电源、电源开关、报警提示件和延时开关连接组成。
所述终止输液电路由电源、铜弹片和铜触片及电机连接组成。
所述的电机组件由电机和纺锤形偏心块组成,所述的纺锤形偏心块安装于电机输出轴上。
所述的冲锥组件由冲槽、冲锥、弹簧及固定卡组成。
所述的电机输出轴垂直于冲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报警电路与静触头组件及动触头组件进行了关联,当动触头组件的归零指针碰触到静触头组件的静触片时,报警电路连通实现报警。由于终止输液电路的电源开关与终止输液报警电路的电源开关并联,终止输液电路与报警电路同时连通,实现电机运转,冲锥冲进冲槽卡压输液管而终止输液;同时冲锥尾部对铜弹片解除压迫,铜弹片恢复直立状态脱离铜触片,使K4与电机之间的电路断开,电机停止运转。这样,采用报警和冲锥卡压输液管两种方式,解决输液完成后血液被倒吸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半自动和自动电路,不同的医院可以选择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终止输液报警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弹簧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终止输液报警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剪刀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B部放大图。
图6为沿图4中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终止输液报警装置中终止输液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部放大图。
图9为图7中D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终止输液报警装置的半自动报警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终止输液报警装置的自动报警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终止输液报警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终止输液报警装置,包括:一终止输液报警电路及其开关组件;一终止输液电路及其开关组件;所述终止输液报警电路的开关组件由静触头组件和动触头组件组成;所述终止输液电路的开关组件由电机组件和冲锥组件组成;所述终止输液电路的电源开关与终止输液报警电路的电源开关并联,该电源开关的一极连接静触头组件,另一极连接动触头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才旺,未经张才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24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封装结构
- 下一篇:浅沟隔离槽侧壁离子注入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