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内的车体导线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1929.2 | 申请日: | 200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74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石岩;肖信濂;张伟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39/00 | 分类号: | B62J39/00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喻新学 |
地址: | 52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车体 导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线束,特别是一种摩托车内的车体导线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摩托车的整车装配时,由于车体内的导线过多,为了防止摩托车在运行时导线直接与车体其他部件直接摩擦,消除导线磨损后出现的漏电等安全隐患,通常使用电工胶布将多根导线缠裹为导线束,可是由于导线束各线头的引出端为开放式结构,当洗车或者雨天时,水珠会沿着导线束的线头进入导线束内,加上电工胶布的缠裹,水珠在导线束的最低端积聚,导线在积水的长时间浸泡容易出现损坏及漏电等安全问题,从而难以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排出进入导线束内积水的导线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摩托车内的车体导线束,所述导线束的左右两端使用防水材料进行缠裹,导线束中部低端部分采用螺旋管条缠绕,所述螺旋管条之间的间隙形成漏水孔;
作为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材料将螺旋管条的左右两端缠裹在导线束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缠绕在导线束外围的防水材料以及螺旋管条有效避免导线束内的导线直接与车体其他部件接触,消除导线束被异常磨损、漏电等安全隐患;另外,由于螺旋管条之间的间隙形成漏水孔,有效将由导线束的线头进入导线束内的积水排出,防止水珠在导线束的最低端积聚,从而起到保护导线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摩托车内的车体导线束,所述导线束的左右两端使用防水材料1进行缠裹,所述的防水材料1可以采用电工胶布等材料,而导线束中部低端部分采用螺旋管条2缠绕,螺旋管条2采用尼龙材料制作,所述螺旋管条2之间的间隙形成漏水孔21。
本产品为了使得螺旋管条2能够固定得更为可靠,所述防水材料1将螺旋管条2的左右两端缠裹在导线束上,当然螺旋管条2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安装形式。
缠绕在导线束外围的防水材料1以及螺旋管条2有效避免导线束内的导线直接与车体其他部件接触,消除导线束被异常磨损、漏电等安全隐患;另外,由于螺旋管条2之间的间隙形成漏水孔21,有效将由导线束的线头进入导线束内的积水排出,防止水珠在导线束的最低端积聚,从而起到保护导线的作用,当然,漏水孔21的形成也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在螺旋管条2上设置漏水孔等结构,总之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19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