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搅拌和破壳的沼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0346.8 | 申请日: | 2007-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0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沈剑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C12M1/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400广东省东莞市寮***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搅拌 沼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气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搅拌和破壳的沼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沼气池如图1所示,从上至下为五层,即:上部空间为沼气1’,表层为浮渣2’,浮渣2’下面为较清的清液3’,清液3’下面为厌氧菌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活性层4’,最底层沼渣5’。为了提高沼气的产量和有机质的转化率,池中的厌氧菌分布越均匀越好。为此,有的间隔一段时间需采用人工或机械搅拌,这样费工、耗能。而绝大部分沼气池都没有搅拌,由于长期不搅拌,池中表层浮渣很易结壳,从而阻碍厌氧反应的进一步进行,造成后期产气量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沼气池内厌氧菌分布均匀、防止表层结壳的自动搅拌和破壳的沼气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动搅拌和破壳的沼气装置,它主要由主储气罐、中间储气罐、压力控制装置、出气筒和风车组成;所述的出气筒设置在中间储气罐的上部,出气筒与中间储气罐通过压力控制装置相连通;出气筒的上部设有一与主储气罐相连通的出气管;所述的风车安装在沼气池内,在沼气池与中间储气罐之间设有一根吹气管,该吹气管的一个出口连通中间储气罐,另一个出口正对风车的叶轮;在沼气池与压力控制装置之间设有一进气管。
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主要由气阀、行程开关、电磁铁、钢片、拉伸弹簧和壳体组成;所述的壳体为具有容置腔的容器,壳体上设有位于其下端面的阀门出口和位于其上端面的阀孔,以及一与进气管连通的进气口;所述的拉伸弹簧有多根,环绕壳体阀门出口布置,其两端分别连接在钢片的周边和壳体阀门出口的下端面上,使得钢片在拉伸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可密闭贴合在壳体阀门出口上;所述的电磁铁安装在壳体的阀孔上;所述的气阀的纵向剖面呈T字形,上部为密封盖,自该密封盖的中部向下延伸出一推杆,该推杆穿过呈环状的电磁铁的内圈和壳体阀门出口,推杆的下端可顶靠在设置于壳体阀门出口外的钢片上,密封盖的下底面可被电磁铁吸引而贴合在电磁铁的上端面;所述的行程开关设置在密封盖的下底面与电磁铁的上端面之间。
所述的风车中心轴固定在沼气池壁上,中心轴上均匀分布多片半球面叶片,吹气管的一个出口沿切线方向对准半球面叶片。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主储气罐和沼气池之间增设了中间储气罐、压力控制装置、出气筒,在沼气池内安装了由沼气驱动的风车,该风车以中间储气罐内的沼气为气源,吹动风车旋转,搅拌沼气池内的物料,防止池中物料表层结壳,使池中的物料混合均匀,池中厌氧菌均匀充分地与有机质接触,提高了沼气的产量和有机质的转化率,使沼气的产量大大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沼气池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风车搅拌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压力控制装置电磁铁断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压力控制装置电磁铁通电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风车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A、7B、7C是本实用新型风车叶片的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磁铁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动搅拌和破壳的沼气装置,它由主储气罐1、中间储气罐2、压力控制装置3、出气筒4、风车5、吹气管6、进气管7、出气管8组成。
所述的中间储气罐2是一个储能装置,它可以是园柱形,也可以是方柱体,其大小根据沼气日产量而定,一般设为日产气量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所述的出气筒4为近似气体流量计的园锥形,设置在中间储气罐2的上部,出气筒4的下部设有一进气口,在中间储气罐2的上端面设有出气口,出气筒4下部的进气口与中间储气罐2上端面的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3安装在出气筒4的进气口处;出气筒4的上部设有一与主储气罐1相连通的出气管8;所述的风车5安装在沼气池10内,在沼气池10与中间储气罐2之间设有一根吹气管6,吹气管6的一个出口连通中间储气罐2,另一个沿出口切线方向正对风车的叶轮5;在沼气池10与压力控制装置3之间设有一进气管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03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型扬声器的分离式振动组
- 下一篇:座椅靠背组合的改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