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厌氧反应器布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0345.3 | 申请日: | 2007-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99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沈剑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400广东省东莞市寮***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反应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实验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布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使废水均匀地进入厌氧反应器,使之与反应器中的厌氧菌充分均匀接触,一般的厌氧反应器底部皆装有布水器,然而,当进水流量波动时,其流速也会发生波动,其分布也不太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水均匀、流速稳定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布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布水装置,它具有封闭内腔的本体,其径向尺寸与厌氧反应器径向尺寸相同;在本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的进水口设置在本体的中部或下部;所述的出水口有多个,分布在本体的上端面,在每个出水口内置有活动转子。
在本体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柱状体,所述的出水口设置在该柱状体的终端。
所述的转子呈圆锥状,在转子下部锥顶上设有一小球,小球直径较出水口口部直径稍大。
所述的出水口的口部呈倒锥形,其锥度与转子锥度相同,使得圆锥状转子正好活动套置在倒锥形的出水口内;在转子下部锥顶小球直径较出水口下锥端口直径稍大。
所述的出水口均匀分布在本体的上端面且多个出水口口部直径相同。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出水口均匀分布在本体的上端面,水流从这些均匀分布的出水口进入厌氧反应器,水流布水均匀;又,由于本实用新型出水口的口部呈倒锥形,在该倒锥形的出水口上活动套置圆锥状转子,该转子可使进入厌氧反应器的水流平稳,且圆锥状转子的下部锥顶上设有一小球,小球直径较出水口的下锥端口直径稍大,使得转子可稳定活动套置在出水口内,不会因水流流速太快而将转子冲走。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锥形出水口的封闭状态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锥形出水口的开启状态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锥形出水口的完全开启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布水装置,它为圆柱体,具有封闭内腔的本体1,其径向尺寸与厌氧反应器径向尺寸相同。
在本体1上设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如图1所示)。进水口2设置在本体1的下底面;所述的出水口3有多个,该多个出水口3的口部直径相同且均匀分布在本体1的上端面11(如图1所示),在本体1上端面11向上延伸出一柱状体12,所述的出水口3设置在该柱状体12的终端。在出水口3上活动套置转子4。
所述的出水口的口部形状为图2所示的呈倒锥形的出水口3。所述的转子4呈圆锥状,其锥度与倒锥形出水口3部的锥度相同,该圆锥状转子4正好活动套置在倒锥形的出水口3内,形成封闭(如图3A所示)或开启(如图3B、图3C所示)的状态。在转子4下部锥顶上设有一小球41,该小球41直径较出水口3的下锥端口31直径稍大,当水流很大时转子4上浮,其上的小球41会卡置在出水口3的下锥端口31上,而不会被水冲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废水从进口管2(如图2所示)进入布水器本体1内腔。当水充满本体1内腔后,它将分别进入内腔的上端面上的各个出水口3,由于均匀分布在本体1上端面11上的各出水口3的直径大小是一样的,且是水平安装在厌氧反应器的底部,因此,其水流分布是非常均匀的。
如图3A、图3B、图3C所示的出水口3呈倒锥形,内套置有一同样锥度的转子4,。当没有水时,由于转子4的自重各出水口3处于关闭状态(如图3A所示)。当进水较小时,出水口3中的转子4处于图3B状态.
当流量较大时,出水口中的转子处于图3C状态。
设:B状态时,水流流量为Q1,出水口的截面积为S1,流速为u;
C状态时,水流流量为Q2,出水口的截面积为S2,流速为u,
Q1=S1×u Q2=S2×u
Q1/Q2=S1/S2
就是说,当流量变化时,转子4上下升降,使转子4与出口3’的环隙面积改变,从而可使出口处的流速基本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布水装置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03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通信天、馈线与路灯合杆装置
- 下一篇:微型垃圾车的车厢整体装卸拉臂钩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