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扬水式增氧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8988.4 | 申请日: | 200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05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文荣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袁周珠 |
地址: | 510095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扬水 增氧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氧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扬水式增氧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增氧机,其叶轮转动产生的水旋蜗过大就会搅浑池泥,造成水体污染;水旋蜗过小则不能使底层的水得到溶氧。另外,传统的增氧机都是采用齿轮式减速机,容易增加故障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故障率低、无污染的能够有效地增加底层水体的溶氧量的扬水式增氧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扬水式增氧机,其包括底座、浮船,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马达、扬水斗、叶轮、主机架、连接管、进水斗,所述浮船为两个,主机架位于所述两个浮船上面,该主机架分别连接固定所述两个浮船,所述底座套入主机架并固定在该主机架上,扬水斗套入底座并固定在该底座上,叶轮设在底座内,该叶轮是位于扬水斗下方,在所述扬水斗上方安装马达,该马达的转轴穿过扬水斗并与所述叶轮连接,在所述浮船下方依次设有连接管、进水斗,所述连接管的上端与底座下端相连接并连通该底座,该连接管的下端连通进水斗。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进水斗上的进水罩。
所述叶轮是由尼龙材质制成。
所述主机架是不锈钢材料。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马达工作带动叶轮高速旋转,从而将塘底的水经进水罩、进水斗、连接管后从底座抽出,水体以喇叭状被均匀的抛向空中,和空气混合后落入水中,形成一个直径8米的圆环水花带,池底的水经不断循环对流,有效地增加底层水体的溶氧量,从而达到了平均池水的温度,消除池水分层现象的目的,由于本实用新型加快了水体的上下循环,故不会搅浑池泥,从而保持了池水的自然性,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太阳的光合作用进行杀菌,可防止外来病毒的污染,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分氧气,故其有利于加快微生物和藻类的生长、为鱼、虾、鳗等提供足够的养分;另外,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马达传动,其克服了传统的齿轮式减速机可能带来的故障隐患,故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能大大地提高了;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损耗小、无污染、故障率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扬水式增氧机的各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扬水式增氧机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它们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扬水式增氧机的各部件结构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扬水式增氧机的主视图。一种扬水式增氧机,其包括马达2、底座7、浮船8,其中马达2配设有马达盖1。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浮船8为两个,主机架9位于所述两个浮船8上面,该主机架9分别连接固定所述两个浮船8,所述底座7套入主机架9并固定在该主机架9上,一扬水斗4套入底座7并固定在该底座7上,一叶轮6设在底座7内,该叶轮6是位于扬水斗4下方,在所述扬水斗4上方安装有马达2,其中扬水斗4和马达2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在它们之间增加了一个圆板3,然后再通过螺丝固定的,其中马达2的转轴穿过扬水斗4并与所述叶轮6连接,在浮船8下方依次设有连接管10、进水斗11,所述连接管10的上端与底座7下端相连接并连通该底座7,该连接管10的下端连通进水斗11,其中连接管10的长度可以根据池水的深浅自由更换,从而可以达到理想的吸水深度,为鱼、鳗、虾等提供足够的氧气。另外,进水斗11上装有进水罩12。
本技术方案的叶轮6是由尼龙材质制成,其越用越有韧性,主机架9是不锈钢材料,其经久耐用。
本实用新型安装过程以下:首先把浮船8平放在平地上,浮船8标志朝向同一方向;主机架9平放于浮船8上并使主机架9与浮船8上的螺丝孔位相对,用螺丝加上垫片拧紧;底座7用螺丝固定在主机架9上,然后把四根长螺丝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底座7的上方,扬水斗4固定在长螺丝的上方。马达2与圆板3用螺丝紧固在一起;马达2的转轴由上至下穿过扬水斗4中心孔位使马达2平置于扬水斗4上,对齐扬水斗4与圆板3的螺丝孔位,用螺丝5固定在一起;叶轮6固定在马达2的转轴末端;然后给马达2连接上电源线,盖上马达盖1;依次把连接管10、进水斗11、进水罩12组合在一起即可。启动本实用新型增氧机检测电源电压(380V)、电流(2.7A)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文荣,未经黄文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89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自动转向差速信号发生装置
- 下一篇:一种离心式曝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