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充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7181.9 | 申请日: | 2007-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07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谭明昌;戴福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明昌;戴福民 |
主分类号: | B60C29/04 | 分类号: | B60C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523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充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放气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装在充气式气囊内使用的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充气式气囊被应用在很多产品上,例如充气式枕垫、充气式鞋垫、充气垫肩、充气胸罩等。
目前常见的充气式气囊主要包括一个气囊袋,气囊袋的内表面固定有充气装置和泄气阀。其中,充气装置又具有一个由弹性材料(如聚胺酯、TPU等)制成的外盖和内盖,外盖和内盖之间形成有气囊,气囊的外沿设有与其相通的吸气阀和送气阀,当挤压气囊时,吸气阀可从外部空气中吸气,并经由送气阀送入气囊袋中,使气囊袋膨胀,排气阀则用于将气囊袋内的空气排空。这种充气式气囊的充气装置,其吸气阀和送气阀分别位于气囊的两端,需要占据较大空间,导致气囊的体积较小,充气速度较慢。其次,其吸气阀和送气阀内用于和阀片配合的弹性元件为柱塞式,在使用过程中,弹性元件容易歪斜,与阀片的配合不紧密,导致出现漏气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改进的充气装置,以增大其气囊体积,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充气速度慢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解决充气装置的吸气阀和送气阀容易漏气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装置包括周缘固连在一起的外盖和内盖,外盖和内盖之间形成有中空的气囊,气囊外沿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吸气阀和送气阀,所述的吸气阀和送气阀位于气囊外沿的同一侧。
所述的吸气阀包括阀座、阀盖、圆柱形弹性元件、以及阀片;其中,阀座位于内盖上,其中部开设有与阶梯孔,阶梯孔的下端构成与大气相通的进气孔,圆柱形弹性元件和阀片位于阶梯孔的上端;阀盖位于外盖上,并套设在阀座外端,其侧壁开设有与气囊内腔相连的进气通道。
所述的送气阀包括阀座、阀盖、送气按钮、压缩弹簧、以及密封圈;阀座凸设于外盖上,其中部开设有一经送气通道与气囊内腔相连的阶梯孔,送气按钮插在阀座的阶梯孔中,它包括按钮头和按钮杆,其中,按钮头位于阶梯孔的上端,按钮杆尾部则插入阶梯孔下端,密封圈装在按钮杆尾部的密封圈槽中,压缩弹簧位于阶梯孔上端,并套设在按钮杆上,阀盖套设在阀座外端,其中部开设有送气孔。
所述的阶梯孔下端呈锥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吸气阀和送气阀位于气囊外沿的同一侧,减少了占用的空间,气囊体积可相应增大,从而令充气速度变快;其次,其吸气阀中与阀片配合的弹性元件呈圆柱形,在使用过程中,弹性元件始终可以和阀片紧密配合,避免漏气现象的发生;另外,送气阀内采用送气按钮、压缩弹簧和密封圈,工作更为可靠,亦可有效避免漏气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的A-A向剖视放大图;
附图4为附图2中的B-B向剖视放大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盖和内盖组合后的剖视放大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见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装置包括周缘通过高周波熔接在一起的外盖10和内盖20,外盖10和内盖20上分别成型有中空的半球状气囊部11和21,当外盖10和内盖20固连为一体后,气囊部11和21构成完整的中空气囊,气囊外沿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吸气阀30和送气阀40,吸气阀30和送气阀40位于气囊外沿的同一侧。
吸气阀30包括阀座31、阀盖32、由泡绵材料制成的圆柱形弹性元件33、以及阀片34;其中,阀座31位于内盖20上,其中部开设有阶梯孔311,阶梯孔311的下端构成与大气相通的进气孔312,圆柱形弹性元件33和阀片34位于阶梯孔311的上端;阀盖32位于外盖10上,并套设在阀座31外端,其侧壁开设有与气囊内腔相连的进气通道3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明昌;戴福民,未经谭明昌;戴福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71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