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正压风冷冷渣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5809.1 | 申请日: | 200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68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姚志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阳市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18 | 分类号: | F23C10/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3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压 风冷 冷渣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厂锅炉能源能源综合利用的环境保护-高温渣处理设备,特别是关于利用连续排渣技术的正压风冷冷渣器。
背景技术
热电厂锅炉排出的高温炉渣如何处理一直是困扰热电厂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将能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高温渣处理系统实现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形成热电厂锅炉能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高温渣系统制造业,可以提升我国的能源利用水平,减轻环境保护的压力,同时可以带动机械加工、材料、电器元件等相关行业,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已知的高温渣处理设备:1、是采用间壁式水冷却器,出渣温度仍很高,达400-500℃,且用水量大;2、是采用水夹套灰冷却器,效果不好;3、是用风冷冷却床,由于送入了含碳量较高的沉降灰,变成了灰渣再燃床;4、是风冷冷却床,由于送入了含碳量较高的沉降灰,变成了灰渣再燃床;5、是立式移动床冷却器,效果尚可,由于装置太高,只适于溢流口排渣冷却;6、是水泥行业熟料冷却机技术成熟,但设备庞大。如蓖式冷却机(振动式,移动式、回转式),可将水泥熟料从1250℃冷却至100℃,但体积庞大、笨重、蓖板易损坏,操作要求高,滚筒式冷却机效率比前者稍低,可将水泥熟料从1200℃冷至200℃,二次空气可预热至600-700℃且结构简单,运行方便,动力消耗也不大,但装置笨重。
立式风冷移动床冷渣器和浅床流化床冷渣器,冷却效果都很好,但前者存在结焦现象,后者存在动力消耗大和进料控调问题,后来研制了一种振动式浅床流化床冷渣器,但因是负压运行,难于适合工厂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正压风冷冷渣器,是用连续排渣技术,解决冷渣器的密封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正压风冷冷渣器,由冷渣器本体、减震支座、进渣系统、出渣口、进风口、出风口等组成,在冷渣器本体的上部设有布风板、排渣管和高温连续排渣器,中部设有进风口、振动电机和出渣口,下部与减震支座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器本体的下部与出渣口设有振动板。
上述的振动板与冷渣器本体成一定斜度、且是其上有多孔。
上述的出渣口可设置在冷渣器本体的右出口、上出口、左出口和右出口。
上述的出渣口高度不高于1000mm。
采用实用新型结构,解决了高温炉渣的排料、冷渣器的密封和浅床流化床动力消耗较大和结焦问题,能在正压下工作,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参数为:冷渣量3-4T/h台,冷渣温度小于200℃,热风温度在于120℃,动力消耗60KW/台,能量回收率达到89%以上,粉尘控制率达到95%。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知,本实施例的正压风冷冷渣器,由冷渣器本体9、减震支座10、进渣系统、出渣口6、进风口4、出风口8等组成。在冷渣器本体9的上部设有的进渣系统包括布风板1、排渣管2、高温连续排渣器3,中部设有进风口4、振动电机5和出渣口6,下部与减震支座10固定,在冷渣器本体9的下部与出渣口6之间还设有振动板7,振动板7与冷渣器本体9有一斜度、其上有多排孔。出渣口6根据需要可设置在冷渣器本体的右出口、上出口、左出口和右出口。出渣口6的高度根据现场要求可作适当调整,但不高于1000mm。
工作过程:从(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排出的850℃~950℃高温渣沿锅炉下渣管进入高温连续排渣器3及高温可控给料机,然后进入冷渣器的进渣口,在冷渣器内与从布风板1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渣在振动板7的床层上呈跳跃式前进,冷却后的渣从出渣口6处排出。出渣温度在150℃左右。空气由送风振动电机5经管路进入风箱,再经多孔振动板7进入冷渣器本体9的换热层内,与热炉渣呈流态化型式进行气固间的直接接触式热交换。通过调节进风流量可改变出渣温度和出风温度。热风再进入除尘器,净化后由引风机排出。热风可作播煤风使用,或作炉膛二次风,也可混入锅炉主风道参加燃烧,或直接送往锅炉尾部烟道排出,其使用方式可由用户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阳市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丹阳市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58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