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缸盖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45712.0 | 申请日: | 200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17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钱多德;张应兵;高伟;高巧;孙邦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2 | 分类号: | F02F1/42;F02F1/4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2***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柴油发动机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发动机缸盖,具体地说是2.8L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的缸盖。
背景技术
柴油机缸盖的作用是密封气缸套和活塞共同形成的燃烧室空间,承受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很大。目前国内的柴油机大多数喷油系统简单,缸盖气道涡流比较高,排放比较低,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和节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柴油机较汽油机有其动力性和经济性的优势,但是在排放性方面较差,因此如何降低柴油机的排放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采用高压共轨系统,配合合理的气道,实现低涡流比,最终达到低排放的目的。合理的气门(数目、大小)和进、排气道,可以保证高充气效率和较低的制造成本。此类发动机的缸盖的尺寸小,燃烧室形状简单,制造成本低,在不改变水套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进气道的局部调整可以获得不同的涡流比和流通系数,满足多种功率范围发动机匹配需要,产品可扩展性强。为了解决冷却与刚度问题,采用钻孔的冷却水道是当前主要技术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满足柴油机欧III排放要求、能匹配2.5L-2.8L的高压共轨柴油机的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缸盖。
具体的结构改进方案如下:
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缸盖,包括直列四缸、两气门、直喷、螺旋进气道、整体式柴油发动机缸盖。
所述缸盖高度为92mm,进气门、排气门中心连线距气缸中心线8mm,进气门与排气门之间间距47.9mm;
所述缸盖毛坯最小壁厚4mm;
所述缸盖两气门中,进气门喉口直径为¢34.5mm,排气门喉口直径为¢30.5mm;
所述缸盖螺旋进气道涡流比低至2.0;
所述缸盖四个鼻梁区均设有冷却水道,冷却水道直径为Φ9毫米;
所述缸盖上喷油器安装孔与垂直方向倾斜角度为10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满足欧III排放的要求,同时,优化螺旋进气道,充气系数提高,低涡流比低至2.0,可以有效降低配气机构的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成本。采用4个Φ9钻孔将冷却水导入缸盖鼻梁区进行冷却,可使缸盖抗热疲劳性能大幅度提高,对铸造工艺要求大为降低。缸盖喷油器安装孔与垂直方向倾斜10°,实现缸内直喷,高压共轨系统的高压油束配合螺旋气道的低涡流进气,使得缸内燃烧更加充分。
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2.8L高压共轨欧III排放柴油发动机匹配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门口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气道,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排气道,
图5为本实用气道及冷却水孔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喷油器安装孔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2.8L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的缸盖,其形式为直列四缸、两气门、直喷、螺旋进气道、整体式结构。
气缸盖高度为92mm,缸盖毛坯采用薄壁铸造,最小壁厚4mm。
进气门、排气门中心连线距气缸中心线8mm,进气门与排气门之间间距47.9mm,见图1,其中序号1为排气门座圈底孔,2为进气门座圈底孔。
采用两气门结构,进气门喉口3直径为¢34.5mm,排气门喉口4直径为¢30.5mm,见图2。
通过对螺旋进气道5和排气道6的优化,见图3、图4和图5,充气系数提高,低涡流比低至2.0,在满足欧III排放的要求时,可以有效降低配气机构的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成本。
采用4个Φ9钻孔将冷却水导入缸盖鼻梁区7进行冷却,见图5,可使缸盖抗热疲劳性能大幅度提高,对铸造工艺要求大为降低。
缸盖布置喷油器安装孔8,喷油器安装孔8与垂直方向倾斜10°,见图6,实现缸内直喷,高压共轨系统的高压油束配合螺旋气道的低涡流进气,使得缸内燃烧更加充分,以满足欧三排放需要。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2.8L高压共轨欧III排放发动机匹配的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57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