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真空金属管式太阳能集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5503.6 | 申请日: | 2007-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37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鑫 |
主分类号: | F24J2/05 | 分类号: | F24J2/05;F24J2/10;F24J2/46;F24J2/48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012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真空 金属管 太阳能 集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背景技术
利用太阳能加热技术是近年来广泛采用的一项环保型先进技术,目前大量地应用于热水器上,尽管各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不尽相同,但都是依靠真空集热管充分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传输给介质(如水)。真空集热管是太阳能集热器普遍使用的集热元件。现有技术中,集热管由内、外玻璃盲管构成,两管之间抽成真空,内管外壁上涂附吸热材料,内管中充满水,依靠内管外壁吸收太阳辐射能将水加热,真空层起到保温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这种真空集热管因管内始终存有水,因此存在易冻损、易结垢、热效率低等缺点。另外,由于这种集热管一端为盲端,只有一端既作为冷水进口,又作为热水出口,故集热管内的介质不能顺畅地与其外的介质进行热交换。各集热管再通过联箱汇集成集热器,这种集热器由于内存的介质水数量大,不易输出较高的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设计一种能较大地提高传热介质输出温度的玻璃真空金属管式太阳能集热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至少三套集热管,每套集热管包括两根同向相互套接的透明的内、外玻璃盲管,内、外两根玻璃盲管在开口端相互熔接,并在两根玻璃盲管之间设置真空腔,其特征在于:在内玻璃盲管内平行布置金属管一和金属管二,金属管一、二在内玻璃盲管的盲端相互连通,在金属管一外设置至少两个金属翅片,在金属管一的翅片空隙之间设置金属管二;金属管一、二位于内玻璃盲管开口端的端部穿出内玻璃盲管并间隙式支撑在内玻璃盲管的开口端,在内、外两根玻璃盲管之间设置聚光反射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金属管一和金属管二特殊的结构设计,在金属管一和金属管二的开口端形成温差,可分别通过两个金属管的两端将集热管外的介质及时且顺畅进行交换,可加快集热管内的高温介质向集热管外传输,利于提高有效热水产率,而且也使集热管中的传热介质输出温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提高储热箱中传热介质的温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金属管一外设置至少两个金属翅片和金属管二外不设置金属翅片,在金属管一和金属管二内的介质形成温差;由于金属管一和金属管二内的介质量与真空管内完全充满的介质量相比要少得多,因而金属管一和金属管二内的介质升温更快更高,这将有利于提高集热器有效热水产率,有利于提高储热箱中传热介质的温度,有利于扩大集热器应用的领域。
本实用新型还在内、外两根玻璃盲管之间设置聚光反射件。聚光反射件扩大了采光面积,会聚后的阳光还提高了能流密度,使集热器输出端的介质温度得以进一步提高,可扩展太阳能在其它各领域的应用空间,如高温加热、制冷、海水淡化等。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内玻璃盲管的外表面设置太阳能吸热膜。
所述金属翅片呈放射状,各金属翅片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金属管一外;金属管一的外表面和金属翅片的外表面分别设置太阳能吸热膜。
所述金属翅片也可为两个,呈弧形,两个金属翅片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金属管一外,另一端分别相向折弯;金属管一的外表面和金属翅片的外表面分别设置太阳能吸热膜。阳光穿透外、内玻璃盲管后照射在金属管一外金属翅片上,光能通过其上的太阳能吸热膜转换成热能,通过热传导,再将热能分别传递给金属管一内的介质。
各组集热管的金属管一分别并接在汇总高温水管上,各组集热管的金属管二分别并接在汇总低温水管上。由于金属管一和金属管二内的介质形成温差,汇总高温水管上与汇总低温水管内的介质也形成温差,汇总高温水管上与汇总低温水管与储热水箱连接后可不用水泵仅靠自身的温差对流即可将集热器收集的太阳热能传输到储热水箱。
另外,相邻两组集热管的金属管一、二还可依次串接,串接形成的两个端口分别连接在两根汇总管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聚光反射件的反射面形状为一空间曲面,所述空间曲面为所述截线沿其所在平面的垂直方向拉伸而成,空间曲面的截线为以平面极坐标系中过极点的极轴的垂线为对称轴的对称曲线,所述对称轴一侧的截线由三段以上顺序相连的抛物线L0、L1、L2……Li组成,各抛物线的焦点均位于平面极坐标系的极点,各段抛物线Li满足下列方程:
其中,i=0,1,2,3,4,5......
ρ为抛物线上的点到极点的距离即极径;
Pi为抛物线的焦参数,为相应抛物线的顶点至焦点距离的二倍;
θ为极坐标系中抛物线上的点的极角或幅角,90°<θ≤270°;
为抛物线轴的偏转角,指抛物线轴以极点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鑫,未经黄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55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公路风力发电装置
- 下一篇:便携式全天候高尔夫击球测距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