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恒磁保持交流接触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45084.6 | 申请日: | 2007-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75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 发明(设计)人: | 何兆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兆龙 |
| 主分类号: | H01H51/01 | 分类号: | H01H51/01;H01H50/18;H01H50/44;H01H4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57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持 交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由于其采用U型或E型铁芯加电磁吸合线圈作动、定触点接触动力,因而只要交流接触器工作,电磁吸合线圈就有电流通过,它必定要消耗一定的电能,而随着交流接触器大小容量的不同,其吸合线圈耗能从几瓦(VA)到几百瓦(VA),故全国每年就有几亿度(KVA/时)的电能被无形的浪费掉,而且有噪声和热污染环境。中国专利ZL200420025887.1提出一体化微能耗无噪声交流接触器,其结构是有上铁芯,上铁芯固定在支持上,在上铁芯的下方是下铁芯,所述的下铁芯为两块,中间放置恒磁体;在下铁芯的四个端面体上套有反磁线圈和电磁吸合线圈,反磁线圈连接电容释放器,下铁芯是恒磁体的极靴,下铁芯固定在底座上,底座与支持间有反弹簧,节省了大量的电能,实现无声、热运行,净化环境,但反磁线圈和电磁吸合线圈耗材多,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恒磁保持交流接触器,其结构更简单,所涉及的模具改动很少,更利于大量生产,反磁线圈和电磁吸合线圈用量少,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恒磁保持交流接触器,包括支持、上铁芯、下铁芯、电磁吸合线圈、反磁线圈、恒磁体、底座、反弹簧和电容释放器,所述的上铁芯固定在支持上,下铁芯设置在上铁芯的下方,所述的下铁芯为两块,中间设置有恒磁体,且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的底座与支持间设有反弹簧,所述的下铁芯的两个端面体上套有反磁线圈和电磁吸合线圈,反磁线圈连接电容释放器,所述的下铁芯为恒磁体的极靴。
所述的电容释放器,它包括由二极管D1-D4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限流电阻R1、二极管D5、电容C1、可控硅BG1,桥式整流电路中的二极管D2的负端与限流电阻R1、二极管D5、电容C1串接,电容C1的负端与可控硅BG1的阴极相接,可控硅BG1的阳极接反磁线圈;电容释放器(7)中的二极管D5的负端与闭环自检电路中的二极管D6的正端相接,闭环自检电路中的二极管D6的负端与反磁线圈、开关DJ1-1、电阻R9、可控硅BG3的触发极串接;电容释放器中的可控硅BG1的阳极与保险电路中的可控硅BG2阳极相接,保险电路由二极管D7、电阻R8、可控硅BG2、电源开关TA组成,电源开关TA常开接点与二极管D7的正端、电阻R8相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可控硅BG2的触发极相接,二极管D7的负端接反磁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减少了下铁芯端面体上套有的反磁线圈和电磁吸合线圈的用量,并且具备现有一体化微能耗无噪声交流接触器的全部功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图。
附图中的1是支持、2是上铁芯、3是下铁芯、4是吸合线圈、5是反磁线圈、6是恒磁体、7是电容释放器、8是底座、9是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图1,有上铁芯2,上铁芯2固定在支持1上,在上铁芯2的下方是下铁芯3,它一分为二,其中间放置恒磁体6,在下铁芯3的两个端面体上套有反磁线圈5和电磁吸合线圈4,反磁线圈5连接电容释放器7,下铁芯3是恒磁体6的极靴,下铁芯3固定在底座8上,底座8与支持1间有反弹簧9。
对照图2,所述的电容释放器7,它包括由二极管D1-D4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限流电阻R1、二极管D5、电容C1、可控硅BG1,桥式整流电路中的二极管D2的负端与限流电阻R1、二极管D5、电容C1串接,电容C1的负端与可控硅BG1的阴极相接,可控硅BG1的阳极接反磁线圈5;电容释放器7中的二极管D5的负端与闭环自检电路中的二极管D6的正端相接,闭环自检电路中的二极管D6的负端与反磁线圈5、开关DJ1-1、电阻R9、可控硅BG3的触发极串接;电容释放器7中的可控硅BG1的阳极与保险电路中的可控硅BG2阳极相接,保险电路由二极管D7、电阻R8、可控硅BG2、电源开关TA组成,电源开关TA常开接点与二极管D7的正端、电阻R8相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可控硅BG2的触发极相接,二极管D7的负端接反磁线圈5。
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兆龙,未经何兆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50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