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热锅炉的换热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45054.5 | 申请日: | 2007-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30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 发明(设计)人: | 徐煜;张宏;叶中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市江南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1/16 | 分类号: | F22B1/16;F22B21/34 |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春松 |
| 地址: | 215634江苏省张家港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锅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余热锅炉,特别涉及到余热锅炉的换热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用得最广泛的余热锅炉的换热结构包括:炉墙,安装在炉墙内的锅筒、集箱和对流水管管束,锅筒位于集箱的上方,对流水管管束由若干对流水管组成,各对流水管的上端与锅筒相连通,下端与集箱相连通;在炉墙的前后两侧还设置有供烟气流通的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其换热原理是:锅炉运行时,高温烟气从烟气进口流入锅炉内,冲刷对流水管管束,气体中所携带的热量与对流水管中的介质进行热量交换,经热量交换后的较低温度的余热烟气由烟气出口排出锅炉;运行过程中,对流水管内充满汽水混合物,对流水管与锅筒、及集箱形成自然循环回路,使对流水管成为自然循环形式的传热元件。在余热锅炉中使用上述的换热结构,其缺点是换热效率较低。
对流热管是一种高效节能的传热元件,其导热系数可达105W/m·℃的数量级,为一般金属材料的数百倍乃至上千倍,它可将大量热量通过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地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具有导热性能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温度均匀等优良性能。由于锅炉为压力容器,对流热管在余热锅炉中的应用受受压件结构、布置的限制,因而传统的布置方式给锅炉传热面的安排与布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对流热管这种高效节能的传热元件在余热锅炉上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将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布置方便、高效又节能的余热锅炉的换热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余热锅炉的换热结构,包括:炉墙,安装在炉墙内的锅筒、集箱、对流管束,其特点是:所述的对流管束由对流水管管束和对流热管管束组成,各对流水管的上端与锅筒相连通,下端与集箱相连通;各对流热管的一端伸入到锅筒内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对流热管管束位于锅筒的下侧,各对流热管的上端伸入到锅筒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余热锅炉中采用所述的换热结构,既充分利用了对流热管高效、节能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对流水管能多样化布置、结构简单、容易制作的优点,通过两种传热元件的合理布置使余热锅炉实现布置简单、制作方便、同时更加高效、经济、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热锅炉的换热结构,包括:炉墙1,安装在炉墙1内的锅筒2、集箱5、对流水管管束3和对流热管管束4,各对流水管3的上端与锅筒2相连通,下端与集箱5相连通;上述的对流热管管束4位于锅筒2的下侧,并且各对流热管4的上端伸入到锅筒2的内部。
上述余热锅炉的换热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含有余热热量的烟气,从余热锅炉的前部炉墙1上的入口11进入锅炉,冲刷对流水管管束3和对流热管管束4,气体中所携带的热量经过对流水管管束3、对流热管管束4这两种传热元件传入锅筒2内的介质(蒸汽或热水)中,以便被用户利用;锅炉运行时对流水管3内充满汽水混合物,对流水管管束3与锅筒2、集箱5形成自然循环回路,使对流水管管束成为自然循环形式的传热元件。被取出部分热量后的较低温度的余热烟气由锅炉后部炉墙1上的出口12排出锅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市江南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市江南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50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天线指向搜寻控制装置的无线信号接收器
- 下一篇:电动自行车后座儿童脚踏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