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粉末状固体密封排料单电机双插板阀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44501.5 | 申请日: | 2007-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03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雪松;李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忠辉 |
| 主分类号: | F16K3/02 | 分类号: | F16K3/02;F16K31/04;F16K3/3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立荣 |
| 地址: | 226253江苏省启东市新安镇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粉末状 固体 密封 排料单 电机 插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末状固体密封排料单电机双插板阀,该阀应用于粉末状固体密封排料,主要应用于冶金行业。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在粉末状固体密封排料技术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星型阀排料,2)双电机双插板阀排料。
以上两种方式的排料机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星型阀排料方式,普遍存在机构笨重,在粉末状固体吸潮板结后沾附在星型齿间,使得星型齿逐渐成为一个圆柱体,不能有效地排料,容易造成排料口的堵塞。如图1所示,其结构包括箱体1、星型齿2。
2、对于双电机双插板阀排料方式,如图2所示,包括箱体1、带齿条的上阀板2、上电机3、下电机4、带齿条的下插板5,上、下插板分别用一个电机驱动,电机控制采用行程开关来保证行程的到位;同时电机采用正反转方式来驱动上、下阀板的打开和闭合。由于其动作原理的局限性,存在很多不可靠因素:电机在工作时频繁换向,而电机换向时的电流是正常工作时的3-4倍,极容易造成电机由于发热而损坏,而且能耗增大;同时由于电机换向靠行程开关来实现,行程开关在高粉尘的环境下频繁使用极易损坏。另外,电机的频繁换向造成对整个排料机构的冲击和震动,噪声大。不仅如此,由于电机运转靠行程开关来实现控制,在遇到阀板受堵时,电机由于没有达到行程极限而一直保持堵转状态,极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排料结构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单电机双插板阀,该阀动作灵敏,运行平稳,上、下两插板动作不重叠,确保系统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一种粉末状固体密封排料单电机双插板阀,包括箱体、上插板、下插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插板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相连,所述传动机构分为上插板传动机构与下插板传动机构,
所述上插板传动机构包括与电机相连的连杆I、连杆III、分别与连杆I及连杆III铰接的连杆II、上运动副、上连杆、上挂钩及上复位弹簧,连杆III与上运动副相铰接,上连接杆两端分别与上运动副和上插板相铰接;
所述下插板传动机构包括连杆I、连杆III、分别与连杆I及连杆III铰接的连杆II、下运动副、下连杆、下挂钩及下复位弹簧,连杆III与下运动副相铰接,下连杆两端分别与下运动副和下插板相铰接;
所述连杆III与上、下运动副均设有长度相当的拐臂,三者于拐角处固定铰接在一起,连杆III的拐臂上设有两对挡块,包括带动上、下运动副运动的上、下随动挡块,带动上、下运动副复位的上、下逆程随动挡块,用于上、下运动副运动互锁动作的上、下行程挡块固定在箱体上;
所述上挂钩铰接在上运动副拐臂的末端,上挂钩的钩端钩于上逆程随动挡块,后端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在上运动副杆体上;上行程挡块固定在箱体上,其作用是在上插板关到位时使上挂钩脱钩;所述下挂钩铰接在下运动副拐臂的末端,下挂钩的钩端钩于下逆程随动挡块,后端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在下运动副杆体上,下行程挡块24固定在箱体上。
上、下插板均包括阀板与两根刚性导辊,阀板沿运动方向的两侧边部分别嵌装在刚性导辊内,机箱外部对应导辊运动方向设有导轮。
阀板前端加工成尖三角形;箱体外侧沿两侧导辊运动方向分别固装二对导轮;每对导轮的弧形表面与导辊的外径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单电机双插板阀是用于冶金行业作密封排料用,该阀以三相交流电源为动力,通过单个电机及一套完整的机械传动机构来实现驱动上下两层插板有规律的交替运行,实现均匀排料和锁气密封的目的。变频调速器调速驱动电机,上、下两插板动作时间可通过变频调速器连续调节,从而实现排料量的改变。在传动方式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密封排料机构,它采用单电机向同一方向运转,避免了双电机或单电机双向启动易损坏电机排料机构冲击大的弊病。该阀操作简单可靠,可实现远程控制,为国内首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星型阀排料方式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双电机双插板阀排料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下法兰板的结构示图。
图5为上、下插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截面图。
图7为图5的另一截面图。
图8为上、下插板与导轮装配示意图。
图9为传动机构的部件分解图。
图10为四连杆传动机构示意图。
图11为上传动机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忠辉,未经李忠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45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