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式连续炒货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4211.0 | 申请日: | 200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42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宋家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家臻 |
主分类号: | A23N12/10 | 分类号: | A23N12/1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01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式 连续 货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炒货机,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来炒制瓜子、花生类食品的炒货机。
背景技术:
炒货食品是我国传统的特色食品,作为自然健康食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多年来,其加工手段基本上是采用手工操作,工作环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特别是象炒制西瓜子类产品,由于其外壳致密,必须采用高温、短时间、均匀、快速翻动进行爆炒才能达到籽粒饱满、籽仁呈现芽黄色、具有籽仁特有的焦酥香味的品质要求。而目前只有少数经过长期培训的、身强体壮、经验丰富的炒制师傅生产出的产品才可达到以上的品质要求。
近年来,虽然也有利用滚筒炒锅间歇式进行炒制,但不仅存在有劳动强度大、能耗高等问题,更主要的是瓜子和传热介质在其卧式圆筒状锅体内推进时,由于传热介质如沙子或盐的比重较瓜子要大,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介质总是沉在锅体的底部,而炒制品如瓜子、花生等则浮在介质的表层,这一现象导致介质与炒制品不能充分均匀,因此也就不能进行充分地进行热交换,使炒制品饱满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存在着不饱满籽粒比例高和一面饱满而另一面不饱满的现象。此外,对于采用螺旋杆的推进方式,由于瓜子在锅筒内受到挤压,破碎现象严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螺旋式连续炒货机,以使炒制品受热均匀、籽粒饱满,并能有效避免炒制品因挤压而破碎,提高产品品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螺旋式连续炒货机,采用可以以其轴线为转动中心的卧式筒状锅体,其结构特点是在筒状锅体的内侧壁上,呈螺旋状设置连续推进板,连续推进板以其螺旋状设置形成沿筒状锅体内侧壁上的螺旋推进凹道,在凹道中,间隔设置档板,档板的高度低于连续推进板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在筒状锅体的外周,与连续推进板的螺旋方向相反的,设置介质回送螺旋管,介质回送螺旋管的一端与筒状锅体的介质及炒制品出口部连通,另一端与筒状锅体的介质及炒制品的入口端连通。
介质回送螺旋管与筒状锅体的外部侧壁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还在于:
在筒状锅体的内部,与连续推进板的螺旋方向相反的,设置介质回送螺旋管,介质回送螺旋管的一端与筒状锅体的介质及炒制口出口部连通,另一端与筒状锅体的介质及炒制品的入口端连通。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筒状锅体内侧壁上的推进凹道使炒制品在其中得以连续不断地被推进,实现连续生产,产品品质稳定,生产效率高,并能有效减轻人力。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凹道中间隔设置档板,使炒制品和传热介质在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档板的阻档不断被翻动,从而实现均匀传热,保证炒制品颗粒饱满、保证产品品质。
3、本实用新型连续推进板和档板的设置增加了炒制品和传热介质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加有利于传热效果和传热均匀性的提高。
4、本实用新型采用凹道式结构,不会对炒制品形成挤压,极大地降低了破碎率。
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介质回送螺旋管,使热的介质得到即时回用,一方面有效避免了介质能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确保进料口的介质温度达到工艺要求;同时,回送螺旋管在筒状锅体的外周进行设置,有利于介质和锅体都能直接受热,从而做到充分、快速、均匀、短时间给炒制品提供热量,使炒制品品质达到饱满、香酥的目的,缩短炒制时间,降低设备造价,减少设备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锅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锅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端部结构示意图。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标号:1锅体、2连续推进板、3推进凹道、4档板、5介质回送螺旋管、6驱动电机、7燃烧器、8支架、9筛网、10下料斗、11保温层、12排烟管。
参见图1,本实施例采用以其轴线为转动中心的卧式筒状锅体1,设置驱动电机6,由驱动电机6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筒状锅体1进行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家臻,未经宋家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4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