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灭火毯用包装盒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4108.6 | 申请日: | 200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23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王群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群力 |
主分类号: | A62C8/06 | 分类号: | A62C8/06;B65D81/00;B65D85/00;B65D43/00;B65D25/22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火 包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火毯用包装盒,用于放置处于备用且呈折叠状的灭火毯,属于消防器材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灭火防火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往仅在某些特定单位所使用的消防器材例如泡沫式灭火机逐渐走向普通的家庭、饭馆、食堂等等,一旦发生火患即可施行自救。但是泡沫式灭火机存在两点欠缺:一是罐内的液体具有时效性,若长期不用并且超过了时效,需要到相关部门如消防单位去更换;二是使用泡沫式灭火机灭火,泡沫会四处飞溅,对善后的清洁处理带来麻烦。若是使用粉末灭火器,则也会产生如下不足:一是粉末会因时久而潮解,影响使用;二是用粉末灭火同样会给善后的清洁处理带来麻烦。
鉴于上述欠缺,近几年来由材料为玻璃纤维编织而成的灭火毯较受人们欢迎,因为使用这种器材不会给现场造成善后清洁的烦恼,而且不受备用时效之限制。但是由于对灭火毯的包装物或称包装盒的结构始终未被人们合理解决而存在以下缺憾:其一,将灭火毯折叠后放入盒内时的阻力较大,甚至导致无法将灭火毯收容到盒体中;其二,包装盒的放置不方便;其三,包装盒本身不能为人们提供醒目的警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能使灭火毯在折叠状态下方便地收容于盒腔内的、在备用状态下放置方便的灭火毯用包装盒。
本实用新型的还一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自身具有为人们提供醒目的警示效果的灭火毯用包装盒。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灭火毯用包装盒,它包括一中空的用于构成灭火毯收容腔的盒体和配置在盒体上的盒盖,所述的盒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导引灭火毯容纳到所述的灭火毯收容腔中去的一对第一、第二导向面,并且在所述盒体的底壁上开设有盒体挂置孔;所述的盒盖有一对,分别配置在盒体的两端开口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还一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所述的盒体和盒盖的颜色是红色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体和盒盖的材料为塑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盖与盒体相盖配的一侧延设有补强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第二导向面分别为圆弧导向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第二导向面分别为倾斜导向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体挂置孔的位置居于盒体的底壁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体挂置孔的数量为一个,居于盒体的底壁的上端中央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体挂置孔的数量为一对,间布于盒体的底壁的上端两侧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体挂置孔的上部窄缩下部扩设而整体上构成为葫芦形。
本实用新型所推荐的技术方案的优点之一,由于在盒体的两侧分别构成有第一、第二导向面,因此能使灭火毯轻松地收藏或取出灭火毯收容腔;之二,盒体挂置孔的设置能为备用状态下的盒体的放置提供方便;之三,盒体和盒盖的颜色均为红色,能为使用者带来警示性的醒目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具体参阅图1,给出了由塑料加工惯用的挤出工艺并且采用材料为无毒的颜色为红色的环保型聚氯乙烯(PVC)得到的盒体1,该盒体1是中空的并且两端是不封闭的,藉由中空的腔构成为灭火毯收容腔11。盒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更具体地讲为盒体1的左、右侧壁分别形成有利于将处于折叠状态的灭火毯3导入或导出灭火毯收容腔11的第一、第二导向面12、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导向面12、13为圆弧导向面。一对盒盖2配置在盒体1的两端,更具体地讲盖封在灭火毯收容腔11的两腔口部位。盒盖2所面向盒体1即对应于灭火毯收容腔11的一侧延设有形状不受图示限制且数量不受图示制约的补强肋21。此外,还可以在盒盖2的外侧加工便于抓揘的揘把或便于供人的手指扣入的凹腔,由于揘把、凹腔能被人们轻松想到,因此申请人未在图中示意。申请人之所以采用一对盒盖2,是基于在将灭火毯3置入灭火毯收容腔11中时,有利于将腔内空气逐出,否则会使灭火毯3无法置入到腔中。一对灭火毯3可用塑料加工行业的注塑工艺并且采用无毒且颜色为红色的环保型聚丙烯(PP)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群力,未经王群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41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