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43962.0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16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望东;孙克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68 | 分类号: | A61B17/068;A61B17/138;A61B17/115;A61B17/3211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姚姣阳 |
地址: | 215021江苏省苏州市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型 装订 器械 切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医用领域常用的直线型外科装订器械,主要应用于闭合腔体组织的开口,闭合口整齐且非常牢固,不容易发生闭合口渗漏。最初的直线型闭合器只有闭合的功能,在组织闭合完毕后,需要医生手动将多余组织割掉,而医生不宜掌握切割线与缝合线之间的距离,容易导致切割线不整齐。之后出现的直线型外科装订器械在器械的侧面增加一条切割参考线,使医生可以沿着参考线进行切割,虽然能对切割的整齐度有所改进,但是仍旧需要医生在闭合后进行手工切割。
目前在一些用于特殊部位手术的装订器械上,出现了直接带有切割刀的器械,但是这种器械的切割刀只能在推力的作用下做单一的纵向运动,靠纵向的瞬间推力将组织切断,而且刀的长度小于等于组织和钉仓的有效接触长度,导致器官边上的一些组织有可能不被切断,有时候依然需要医生再次使用工具剪切,增加了风险,也增加了手术时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包括装订器械支架、切割刀、钉仓、推动杆、推钉片,钉仓上设置钉仓孔,若干钉仓孔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钉仓孔线,推钉片与切割刀一起装入钉仓内,钉仓设置于装订器械支架内,其中:切割刀上设置有主导向机构,在钉仓或/和推动杆上亦设有辅导向机构,主导向机构与辅导向机构之间相互配合。
上述的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其中:所述的主导向机构为导柱,辅导向机构为轨道槽;或是主导向机构为轨道槽,辅导向机构为导柱。
进一步地,上述的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其中:所述的轨道槽为弯曲开槽。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其中:所述的推钉片近端设有开槽,切割刀上设有凸柱,凸柱穿过开槽实现切割刀与推钉片的结合。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其中:所述的切割刀位于推钉片的一侧;或是切割刀位于推钉片之间。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其中:所述的钉仓上固定有防溢针;或是钉仓与防溢针之间为滑动连接。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其中:所述的防溢针至少有两个,防溢针之间的距离小于钉仓孔线的长度,亦小于切割刀的切割长度。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直线型装订器械切割装置,其中:所述的推钉片上设有敞口,切割刀从敞口安装到推钉片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采用本实用新型后能够使得切割刀在轨道槽的引导下,同时进行向前的给进运动及进行横向切割运动,致使切割刀的横向切割的长度大于器官组织与钉仓的有效接触长度,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完全切断器官边上的多余组织,无需医生再次使用工具剪切,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降低了手术风险。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有着极佳的应用前景,为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拓展了空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这些附图当中,
图1、图2是推钉片与切割刀的分布位置示意图;
图3、图4是切割刀与推钉片处于待机状态的位置示意图;
图5是切割刀处于待机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切割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7、图8是切割刀与推钉片处于击发状态的位置示意图;
图9、图10是实施例一中切割刀的装配示意图;
图11、图12是实施例二中切割刀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推钉片近端与推钉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14、1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使用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39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