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筛分辊式喂料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42667.3 | 申请日: | 200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01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詹旺明;刘世端;耿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B1/15 | 分类号: | B07B1/15;B07B1/52;B07B1/46;B02C23/02;B65G13/00;B65G45/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2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筛分 喂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筛分功能的多辊式喂料机,用于建材、冶金等行业中矿石破碎前后的筛分输送系统。
技术背景
在众多需要进行破碎处理的物料中,往往夹杂有大量粘、湿但金属磨蚀性较高的组分,或大量已经符合成品粒度要求的细小颗粒。如果能将这些组分预先筛分出来,将大大减少破碎设备堵塞、矿石过粉碎现象,降低易损件磨耗、电能损耗,同时又可提高系统产量。
辊式喂料机是可以满足此要求的筛分、输送设备之一。它可将上述对破碎作业不利的组分预先筛分至其他输送设备上,将剩余大块矿石喂入下游破碎设备。但现有辊式喂料机存在频繁卡料、处理不及时导致断链的缺陷,降低了设备可靠性。另外,现有辊式喂料机允许喂料粒度小于600mm,且输送量小于600t/h,不能充分满足更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现有的辊式喂料机所存在的卡料频繁、不能充分满足更大规模生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筛分辊式喂料机,用于筛分和输送石灰石、砂岩、页岩、粘土、石膏、煤等。
本实用新型包括辊子、壳体、框架、传动装置,框架两侧横梁上并排安装有多根辊子,辊子由传动装置驱动,辊子轴向均布有片状耐磨板。
前述片状耐磨板是边为曲线的三角形,该曲线可以弧线、也可以是其他曲线。
为了将粘附于辊子筛分间隙的物料及时刮落,确保喂料机的筛分及输送效率。辊子的下方设有刮泥齿,刮泥齿顶部均布有与片状耐磨板相适应的凹槽。
为了保护壳体,壳体与物料相接触的部分设有耐磨衬板。
根据工艺要求及物料的特性,辊面可以与水平面有0~10度的夹角,这样喂料机的输送能力可以提高,但喂料机筛下通过量则随之降低。当物料中需要筛除的组分相对较少,且下游破碎设备对粘性物料适应性高、产量富裕量大者,可选择辊面与水平面有较大夹角的倾斜布置;反之选择较小夹角的倾斜布置甚至水平布置,同时可以考虑加长喂料机长度以保证充分筛分性能。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允许重载启动、喂料粒度1250mm、最大筛分输送能力达1500t/h,还具有自清洁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片状耐磨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辊子1、刮泥齿2、衬板3、壳体4、框架5、链轮6、链轮罩7、减速器9、液力偶合器10、电机11和片状耐磨板12等组成。框架5的两侧横梁13上并排安装有多个辊子1(一根以上)形成辊面,与两侧壳体4形成筛分、输送物料的廊道,辊面与水平面呈5度夹角。壳体4内与物料接触的部分均设有耐磨衬板3。辊子与辊子之间采用链传动,链轮6及链条被封闭的链轮罩7罩住,链轮罩7内装有稀油,为传动链提供可靠的润滑。电机11通过液力偶合器10、减速器9、重载链传递动力,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传动装置。
每根辊子1轴向分布大量等间距、以圆弧为边构成三角形外廓的片状高耐磨板12,片状耐磨板12之间形成筛分间隙。当各辊子1同向转动时,强迫落于辊面的物料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并使物料上下剧烈颠簸、翻动。这样大量粘性、细小的物料就从厚料层中分离、抖落,并从各辊子之间的间隙漏出,较大的物料则被输送至下游破碎设备,实现筛分及输送的功能。以圆弧为边构成三角形外廓的片状耐磨板,其圆滑过度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差既能满足物料输送的推力要求又不致于将物料咬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卡料故障的发生,大大减少了卡料的几率。
每根辊子1下方均设有刮泥齿板2,用于将粘附于辊子筛分间隙的物料及时刮落,确保喂料机的筛分及输送效率。
为实时检测链轮的运转状态,本实用新型还可设加接近开关8及相应的检测装置,通过对检测信号综合进行逻辑判断,实现卡料反转、断链报警功能。由于检测装置系现有技术,并不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26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