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42135.X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80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杨胜合;吴祖阳;杨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4 | 分类号: | H01R13/74;H01R13/652;H01R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电连接器的接地及其在电路板上的固定技术。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在电子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电子设备中的元件与元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都有运用,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
请参照2005年5月3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 6,887,108B2号文献,其中揭示了一种具有转接功能的电连接器10,该电连接器包括一个印刷电路板40、一个安装在印刷电路板40前边的第一电连接器20及一个安装在印刷电路板40后边的第二电连接器30,其中,第一电连接器20两侧具有一对第一固定件27(也称为板锁),该第一固定件27具有一对弹性脚270可以卡止在印刷电路板40上的相应通孔460中,第二电连接器30两侧也具有一对第二固定件33,该固定件具有一对弹性脚334可以卡止在印刷电路板40上的相应通孔460中。
请详参美国专利第US 6,887,108B2号文献的FIG.5及FIG.6所示,第二电连接器30的第二固定件33后端延伸到了导引柱36的外侧,并且部分暴露形成接地部(未标号),可以在对接时,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相应部件电性接触,而提供接地效果,以保证电子设备的稳定性。可以看到第二固定件33比第二电连接器30中的其他导电端子32更粗大,可以在相同材质的情况下提供更佳导电效果。
请详参美国专利第US 6,887,108B2号文献的FIG.4及FIG.5所示,第一电连接器20的第一固定件27则比第二固定件33结构简单,没有设置接地部,故第一固定件27不能提供接地效果。所以,若第一电连接器20需要提供接地效果,则需占用导电端子22。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或消除上述缺点的电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不占用导电端子的情况下,具有转接功能的电连接器的两个插接部均能接地,且整体结构仍然足够简单。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及安装面,其包括绝缘壳体、若干定位在绝缘壳体上的导电端子及定位在绝缘壳体上的固定件,其中有部分前述导电端子从第一插接部或第二插接部延伸到前述安装面并突出在该安装面外,前述固定件具有延伸到前述安装面的固定部,其中,该固定件还包括一体延伸向第一插接部的第一接地部及一体延伸向第二插接部的第二接地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以一个固定件整合了现有技术的两个固定件,而且该固定件一体延伸有两个接地部,分别为第一插接部及第二插接部提供接地效果,其结构简单,而且为电性能的稳定性提供了接地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电连接器立体组合图及用于安装电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
图4为图1电连接器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状态的前视图;
图5为图1电连接器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到图5所示,一种电连接器1,具有第一插接部10、第二插接部12及安装面14,其包括绝缘壳体2、若干定位在绝缘壳体2上的导电端子3、一对定位在绝缘壳体2上的固定件4及一对定位在绝缘壳体2上的延伸片5。
绝缘壳体2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间隔板23及封板24等几个组成部分。第一壳体21组成第一插接部10的主体部分,第二壳体22组成第二插接部12的主体部分,间隔板23对延伸向安装面14的导电端子3提供定位效果,以保持导电端子3位置的准确度,封板24覆盖第一壳体21及第二壳体22之间的间隙,在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间隔板23及封板24几部分组装起来后,对导电端子3提供完整保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2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