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链带式锅炉侧密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1820.0 | 申请日: | 2007-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24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阳锅炉辅机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H17/04 | 分类号: | F23H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链带式 锅炉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的密封装置,尤其是关于工业用链条式锅炉燃烧设备中两侧炉排和炉膛的纵向、横向面进行接触的侧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运行的大部分(10T/H-35T/H)链条炉排锅炉中,其左、右两侧的密封装置,大多采用迷宫式密封,这种结构,风容易从左右夹板处泄漏,从而漏煤,形成风口,窜火口而烧坏左、右夹板及侧密封,使炉膛内燃烧状况变坏,密封性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迷宫式侧密封存在的缺点,本申请人进行了对上述锅炉进行了改造,将迷宫式改成了接触式,使左、右夹板与侧密封配合,堵住炉膛内的风、火不外泄,从而实现燃烧充分和锅炉运行平稳的链带式锅炉侧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链带式锅炉侧密封装置,由炉床、炉条、左、右夹板、风室,炉床内设有链条和滚柱,所述的左、右夹板与炉壁之间设有侧密封。
上述的侧密封的外缘与左、右夹板内侧接触。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由于左、右夹板与侧密封接触,消除了炉膛内火力的漏煤、漏风、窜火口而产生的易烧坏左、右夹板现象,适当延长了侧密封的使用寿命,且运行正常平稳,炉膛内燃烧状况良好,热效率明显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壁、2—侧密封、3—左、右夹板、4—炉条、5—风室、6—炉床、7—滚柱。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链带式锅炉侧密封装置,由炉床6、炉条4、左、右夹板3、风室5组成,炉床6内设有链条和滚柱7,所述的左、右夹板3与炉壁1之间设有侧密封2,侧密封2的外缘与左、右夹板3内侧接触,只留有工艺间隙,间隙的大小根据锅炉燃烧的热胀冷缩而定,侧密封2的安装尺寸保持不变,螺栓固定,左、右夹板3与侧密封2上下接触,左右考虑膨胀工艺系数,确保密封效果。炉膛下方风室5的风供炉床内的燃烧室燃烧,炉膛的右下方用型钢密封。
工作时,风室内的风除了供燃烧室之外,一部分的火苗会通过炉膛的侧边从左、右夹板3的底部进入夹板与侧密封2之间的间隙,当进入至侧密封2的外缘时,由于侧密封与左、右夹板3内侧接触,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一旦受热侧密封2的外缘与左、右夹板3内侧完全接触,使风力不能从侧密封2处泄漏,从而彻底改善了链条炉排锅炉中存在的漏煤、窜火口烧坏左、右夹板及侧密封的状况。
图2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由于左、右夹板与侧密封2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即便是炉膛内的火力最大,也无法消除间隙,因此,普遍存在着漏煤、漏风、窜火口现象。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阳锅炉辅机厂有限公司,未经丹阳锅炉辅机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18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式动静脉留置针软管座
- 下一篇:旋转收紧式电柜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