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深部组织缝针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40944.7 | 申请日: | 2007-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64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 发明(设计)人: | 谈鸣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谈鸣岳 |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 地址: | 214007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组织 缝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指一种操作简便且不损伤缝合组织的医用深部组织缝针。
背景技术
深部组织缝合是外科手术中的关键步骤,也是较难掌握的操作。当前,外科术者在使用传统缝合用针时,进针后需将持针器从针尾部移至针尖后将其从组织中拔出。进行外科深部组织缝合时,由于深部组织对于术者距离较远,暴露相对困难,且术者操作空间狭小,持针器夹针尖、拔针难度较大。勉强拔出可以因为拔针方向和进针弧度不一致而损伤周围组织,甚至引起组织撕脱或深部组织出血,造成手术不便,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手术风险。为此,国内外学者从增加术野暴露质量、改变深部组织缝合方式等多方面对其进行改进,但由于相关器械昂贵,且不易掌握,在临床上尤其是在我国的基层医疗单位普及比较困难。因此,深部组织的缝合依然是目前外科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背景技术的缺陷,对现有外科缝针进行改进,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易于掌握且对组织无损伤的医用深部组织缝针。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医用深部组织缝针包括针尖部和针尾部,其特征是:在针尖部上设置挂线凹槽。
所述挂线凹槽的开口方向指向远离针尖部的方向。缝针的形状为弧形,挂线凹槽位于弧形缝针的外圆上。挂线凹槽的唇口圆钝,靠近针尖部的前唇低于唇口另一侧的后唇。
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外科缝针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原缝针的带线装置从针尾部移至针尖部,并将其改为唇口均为钝形挂线凹槽。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穿针引线,还能使术者在不变换持针器夹针位置的情况下从原针道逆向拔针,避免反复的夹针放针和组织损伤,便于术者对暴露困难、操作空间狭小的组织进行缝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手术风险。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操作者无需特殊训练,易于掌握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针尖部,2为针尾部,3为挂线凹槽,4为前唇,5为后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针尖部1和针尾部2组成弧形,在针尖部1的前端存在挂线凹槽3,挂线凹槽3开口于远离针尖部1的方向,且位于弧形缝针的外侧,以便将缝线挂入并在拔针后将其留在需缝合的组织中。挂线凹槽3的前唇4和后唇5的唇口均为圆钝形,且前唇4低于后唇5,使得在挂线后原针道逆向拔针时不损伤针道周围组织。操作时,无需穿针引线,暴露深部组织后,术者持持针器夹住空针针尾部2将针尖部1刺入组织,待挂线凹槽3穿出组织、助手将缝线牢靠挂入挂线凹槽3后,术者将挂有缝线的针逆向从原针道拔出,缝线即留在需缝合的组织中。整个过程持针器始终夹住针尾部2,无需夹针放针,操作均为外科基本操作,无需特殊训练,程序简单,易于掌握和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谈鸣岳,未经谈鸣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09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式牵引变电站
- 下一篇:双套筒压送油缸内藏式土砂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