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粉状物料料斗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0165.7 | 申请日: | 200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3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曹连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卓制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26 | 分类号: | B65D88/26;B65D88/5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4112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状 物料 料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机械用料斗,尤其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粉状物料收集的料斗。
背景技术
在包装机械技术领域,常常需要包装粉状物料。对于粉状的待包装物料,通常采使用专用的粉状物料料斗,以避免物料的散逸浪费,防止粉尘污染及对操作人员的损害。用于粉状物包装的料斗通常置于一个密封罩中,料斗斗门根据控制信号打开和关闭。目前多采用气缸控制斗门的开关动作,斗门的锁死靠气缸的压力来实现,当压缩空气消失后,这类锁死机构容易失效;同时气缸和斗连接在一起,当用于包装粉类物料,尤其是具有腐蚀性的物料时,对气缸的要求就较高,同时会降低气缸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粉状物料料斗存在的气缸和物料相接触,物料对气缸产生腐蚀,斗门锁死机构容易失效的缺陷,将气缸与料斗隔离,提高气缸的使用寿命,解决斗门控制问题,确保气缸失效时斗门处于自锁状态。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粉状物料料斗,包括中央体(3)、左斗门(7)、右斗门(6)、气缸(1)和密封罩(4),左斗门(7)、右斗门(6)安装在中央体(3)上,并可绕安装轴转动,其特征在于:左斗门(7)和右斗门(6)封闭在密封罩(4)中,气缸(1)在密封罩(4)的外部安装在中央体(3)上并可以绕安装轴转动,伸出杆(9)一端固定在气缸杆(10)上,另一端与摇杆(5)的一端转动连接,摇杆(5)安装在中央体(3)上并可绕安装点转动,摇杆(5)的另一端和连杆一(8)转动连接,连杆一(8)和左斗门(7)转动连接;连杆二(11)分别和左斗门(7)、右斗门(6)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气缸(1)通过固定在中央体(3)上的气缸固定架(2)安装在中央体(3)上,气缸固定架(2)上安装有轴承(12),在气缸(1)头部安装有气缸耳轴(13),将气缸耳轴(13)安装在轴承(12)内,这样气缸(1)就可以转动一定角度。当伸出杆(9)推动摇杆(5)转动时,气缸(1)可以随伸出杆(9)运动方向的变化自由旋转。伸出杆(9)一端固定在气缸杆(10)上,并可以调节两者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杆二(11)在中央体(3)上位于连杆一(8)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摇杆(5)、连杆一(8)和连杆二(11)在密封罩(4)内。
本实用新型的粉状物料料斗,中央体下部、左、右斗门在密封罩中,可以有效防止料状物料的散布;斗门的开关由气缸驱动,气缸安装在密封罩的外部,通过伸出杆和密封罩的内部机构相连。当气缸杆伸缩时,通过伸缩杆、摇杆和连杆一推动左斗门做旋转运动;左斗门和右斗门之间采用连杆二相连接,当左斗门转动时,拉动连杆二使右斗门随之产生旋转运动,且两斗门的运动速度和旋转角度相对一致。当气缸失效时,左斗门采用四连杆锁死机构,使两斗门处于自锁状态,锁死位置通过调节伸缩杆和气缸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粉状物料料斗,主要应用于粉状颗粒状物料的收集与定时排放。由于气缸与粉状物料料斗之间经密封罩间隔,避免了物料腐蚀气缸,缩短其使用寿命;并且在气缸失效时,四连杆机构会产生自锁,防止了斗门不受控状态的出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粉状物料料斗示意图
图2气缸安装方式示意图
图3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4粉状物料料斗结构示意图(1)
图5粉状物料料斗结构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粉状物料料斗,如图1所示,包括中央体3、气缸1和密封罩4,中央体3下部封闭在密封罩4中,在中央体3上部的一侧伸出部分上,设有气缸固定架2,气缸1在密封罩4的外部安装在气缸固定架2上。
如图2、图3所示,在中央体3上部的一侧伸出部分上,设有气缸固定架2,气缸固定架2上安装有轴承12,在气缸1头部安装有气缸耳轴13,将气缸耳轴13安装在轴承12内,气缸1即安装在中央体3上。气缸1可以绕安装轴自由旋转一定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卓制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卓制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01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