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39099.1 | 申请日: | 2007-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47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6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系统,尤其是一种充电过程中充电元件能够被充分冷却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第US 6,967,464号揭示了一种用于电池包充电的充电器,该充电器包括一个位于充电器上与电池包相邻连接界面处的风扇。电池包外壳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进风口,充电器外壳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出风口。充电过程中在该风扇的作用下,冷空气被从电池包外壳上的进风口吸入,沿着电池组与电池包外壳之间的空隙以及各电池之间的空隙流动,流经电池组外表面并与发热的电池进行热交换,然后以某一中间温度被从风扇的另一面吹出,吹进充电器,并与充电器内的充电元件进行热交换,最后被风扇从充电器外壳上的出风口吹出。由于在充电过程中,冷空气先冷却电池包,经过电池包的冷空气被加热后再进入充电器,来冷却充电元件,因此使得充电元件不能得到充分冷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过程中充电元件能够被充分冷却的充电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包充电的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壳体,位于壳体内的充电元件,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冷却电池包的第一气流通道及用于冷却充电元件的第二气流通道,第一,第二气流通道分别设有各自独立的与大气相通的进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风扇用于驱动气流在气流通道中流动。
采用上述方案后,在充电过程中充电元件直接与冷空气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从而减小了风损,使充电元件得到了充分冷却,提高了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充电系统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揭示的电池包的剖面图;
图3为图1所揭示的充电器的上壳体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揭示的充电器的下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所揭示的充电系统的剖面图;
图6为沿图5中A-A向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揭示的充电系统的剖面图。
图中:
2.电池包 3.充电器壳体
4.充电器 6.电池组
8.电池包外壳 10,10’.第一气流通道
12,12’.电池包进风口 14.电池包出风口
16.挡板 18.上壳体
20.下壳体 22.充电元件
S,S’.第一气流 26,26’.第一风扇
28.第一进风口 30,30’.第一出风口
L1,L2,L’.第二气流 34.第二风扇
36.密封垫 38a,38b,38’.第二进风口
40a,40b,40’.第二出风口 42,42’.第二气流通道
44a,44b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揭示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电池包2和充电器4,充电器4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第一出风口30。参见图2,电池包2包括电池组6和外壳8。电池组6设置在外壳8内部,由多个电池电性连接组成,各电池之间或紧密排布,或留有间隙,电池组6与外壳8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电池包2的外表面开有一进风口12,一出风口14,在电池组6与电池包外壳8之间,邻近电池包2的进风口12处,设有一挡板16,用于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90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