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探头外置式太阳能热水器显示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7902.8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77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孝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孝正 |
主分类号: | F24J2/40 | 分类号: | F24J2/40;F24J2/4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82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头 外置 太阳能热水器 显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热水器多功能控制装置,更具体地说是为实现管道排空、水箱水位显示、水满发讯或自动关水等多功能配套控制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解决太阳能热水器使用中的配套控制问题,如管道排空、水箱水位显示、水满时发出讯号或自动关闭上水等。目前的方法总离不开两点,一是采用集成电路进行控制,二是传感器探头安装在水箱内。这种结构形式其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费用大、安装使用和维修都有很大的不便,尤其是由于传感探头长期浸泡在冷热水中,易于结垢、老化,极大地影响了其工作可靠性,缩短了正常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费用小、便于安装使用和维护,同时能保证其工作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探头外置式太阳能热水器显示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位于水箱下部设置水箱进出水口,位于水箱上部设置水箱溢流口。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所述水箱进出水口与水箱溢流口之间,位于水箱外部设置旁通水路,旁通水路顶部端口与水箱溢流口、溢流管以及通气管形成四通连接,旁通水路的底端通过限流排空阀后与出水电磁阀以及水箱进出水管以三通连接,出水电磁阀设置在水箱进出水口上,以电源开关K1作为出水电磁阀工作电源控制开关;在所述旁通水路中的不同高度位置上设置一组水位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在水箱进出水管上设置上水电磁阀,以水位传感器作为上水电磁阀电源控制开关。
所述水位传感器为线缆导线金属端头或硅胶探头,以所述线缆导线金属端头或硅胶探头直接串联设置在相应的声光电路的工作电源回路中。
所述声光电路采用压电陶瓷音乐片和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是以水为导电媒介,当水位达到设置高度时,直接启动声光电路显示水位,并相应启动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以关闭上水电磁阀,实现自动关水。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水箱进出水管进行排空,以避免冻结,解决冬季使用问题;
2、本实用新型由于排空,免除了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热水时之前需要先排出管道内积存冷水的麻烦和浪费;
3、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水箱水位显示,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4、本实用新型在水箱水满时可以发出声光讯号或自动关水,克服必需溢流甚至忘记关水造成的浪费;
5、本实用新型将传感器探头移至水箱外部旁通水路中,由于旁通水路在非在用状态下可以排空,因而大大改善了传感器使用环境,可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水电磁阀结构设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流排空阀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水箱、2出水电磁阀、3水箱进出水管、4三通、5膜片、6气孔、7限流排空阀、8旁通水路、9水位传感器、10溢流管、11通气管、12线缆、13显示控制器、14上水电磁阀、15热水阀、16冷水阀、17水箱进出水口、18水箱溢流口。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结构形式包括位于水箱1的下部设置水箱进出水口17,位于水箱1的上部设置水箱溢流口18。
图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水箱进出水口17与水箱溢流口18之间,位于水箱1的外部设置旁通水路8,旁通水路8的顶部端口与水箱溢流口18、溢流管10以及通气管11形成四通连接,旁通水路8的底端通过限流排空阀7后与出水电磁阀2以及水箱进出水管3以三通4进行连接。出水电磁阀2设置在水箱进出水口17上,在旁通水路8中的不同高度位置上设置一组水位传感器9,包括低水位传感器、高水位传感器和中水位传感器等,水位传感器直接采用线缆导线金属端头或硅胶探头。出水电磁阀2选用单向控制型,开启时出水,关闭时不出水,但关闭时仍然可以正常进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孝正,未经李孝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79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