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烫线机的送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7167.0 | 申请日: | 200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85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洪辉 |
主分类号: | H01R43/28 | 分类号: | H01R43/2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8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去除电线外绝缘层的电热烫线机,具体涉及一种烫线机上的送线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制冷压缩机的设计大部份是全密闭式的(以防制冷剂的泄漏),所以它的驱动电机都是设计安装在压缩机内部,而电机的电源引出线相应地也要安装在压缩机内部,这就要求电线的绝缘层必需能够耐低温,耐制冷剂的腐蚀,绝缘性能还要好,又由于压缩机是密封的,无法进行更换或维修,所以还要保证很长时期电线的特性不会改变。因而,电源引出线均采用一种叫做耐氟聚脂纤维的材料进行编织后作为绝缘层。
在制作该类引出线时,需经过切线、剥头及烫线等步骤,在引线的两端,需要烫出不同长度的剥头部分,并通过切线将引出线切断成安装所需要的长度。因而,为了提供自动运作的电热烫线机,需要对引线的运动距离进行精确控制。然而,由于该种电线的绝缘层不同于普通的橡胶绝缘层,为纤维编织的绝缘层,一方面其与铜丝之间的附着力较小,另一方面,编织结构易发生拉伸、变形,若采用普通的滚轮带动方式进行运动定长控制时,会由于铜线与外层的纤维绝缘层产生相对滑动、以及纤维编织绝缘层的拉伸变形,导致送线距离的偏差,从而,烫线及切断时位置出现误差,使加工后的引出线长度很难保证一致,加工精度不够,影响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热烫线机的送线结构,以使采用该送线结构的烫线机避免送线长度的误差,确保加工后线长的一致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热烫线机的送线结构,包括切刀机构及送线机构,以送线方向为X轴,所述切刀机构中,主要由一对上下设置的切断刀、使上切断刀具有Z轴方向运动自由度的切断气缸构成切断装置,所述切断装置固定连接于切刀座底板上,所述切刀座底板由切刀座气缸驱动,具有X轴方向的运动自由度;所述送线机构包括与机架固定的送线固定板、安装于所述送线固定板上的送线滑台气缸,所述送线滑台气缸沿X轴方向布置,其活动部上固定有压线机构,压线机构主要由进线路径下方的压线底板、上方的压线块和压线气缸构成,压线块由Z轴方向运动的压线气缸驱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气缸一般主要由壳体、活塞及活塞杆(或是滑块)组成,气缸具有活动部及固定部,根据安装需要可将壳体作用固定部,活塞杆(或滑块)作为活动部,亦可以将活塞杆作为固定部,壳体作为活动部;如上所述,所述切刀机构中切断气缸的壳体作为固定部,气缸的活塞杆为活动部,在水平方向(X向)上具有往复运动的自由度,从而带动底板上的切断装置随之移动;所述送线机构中送线滑台气缸的活塞杆为固定部,壳体为活动部,压线机构中的压线底板随送线滑台气缸的活动部(壳体)在水平方向(X向)往复运动,即压线机构随壳体运动,将置于压线底板上、由压线气缸活动部(滑块)夹紧的引出线送至切断装置处切断;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切断位置的需要,确定送线滑台气缸及切刀座气缸活动部的移动距离,再配合机架上的机械夹,在压线气缸打开的状态下,夹住由送线机构送出的引出线端部,并向外拉出引出线中间留皮部分的长度,最后由切断装置切断,完成定长切断工序;在送线很短(加工线很短)的情况下,切断装置随气缸的回位,可为机械夹让位,便于对下一根引出线的加工。只要提供所需方向的运动自由度,可以改变气缸的活动部和固定部,这种改变仍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切断装置包括固定于切刀座底板上的切刀座,上、下切断刀及驱动上切断刀运动的切断气缸,所述下切断刀经切刀座侧立板固定于切刀座上,所述切断气缸固定于切刀座侧立板上,气缸活动部上与下切断刀位置对应设有上切断刀,所述下切断刀的切断口与所述压线底板上表面平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切断气缸的两侧设有导向板,所述切断气缸的活动部上固定有上刀滑块,该滑块沿导向板上的滑道垂直滑动,所述上切断刀固定于滑块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送线滑台气缸及切断气缸的一侧活塞杆外端分别设有调节螺丝,便于按需调整气缸活塞杆长度,即改变气缸活动部或作用端的运动距离。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1、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送线机构中送线滑台气缸的往复运动,带动与气缸活动部连接压线底板运动,实现置于压线底板上的待加工引出线的移动,以气缸运动距离作为送线距离,代替以往的滚轮式送线,避免卷线时造成的送线误差,提高了加工后的成品长度的一致性;
2、由于采用切刀座气缸控制切刀装置作往复移动,在加工端部(烫线位置)较短的引出线时,切刀装置的移动为后序机械夹的夹取让位,便于对下一根引出线的切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洪辉,未经王洪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71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无轨式龙门吊车
- 下一篇:选择破碎式煤矸分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