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用途清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6555.7 | 申请日: | 2007-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61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潘龙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L7/00 | 分类号: | A47L7/00;A47L9/00;A47L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5128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用途 清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吸水和吸尘功能的清洁装置,尤其涉及该清洁装置吸嘴的结构改进,属于除尘清洁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风动吸尘清洁刷之类的清洁装置已不鲜见。检索发现,专利号为US5088149、US6513190等美国专利分别公开了相关的技术。然而,此类产品由于脏空气回收通道与风动叶轮的驱动风道重合,没有单独的吸水通道和污水吸嘴,因此长期使用后,流经叶轮的污水及溶液将对轴承和传动装置造成侵蚀损害。事实上,上述风动清洁刷的进风口只能除尘却不能用来清除污水。
此外,检索还发现,专利号为US6185781、US6134746等美国专利公开了风动吸水清洁刷的结构。此类专利产品的污水回收通道虽然与风动叶轮的驱动风道相互分开,并具有单独的吸水通道和污水吸嘴,但为保证此类产品吸嘴的功能,其尺寸受到限制,致使吸口的空气流量和规格不足以用来吸尘。结果此类风动清洁刷的进风口只能清洁污水却难以用来除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既能除尘又能清除污水的多用途清洁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清洁装置壳体一端开有出口,内部装有气流驱动的叶轮及从动滚刷,下方开有吸口;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与叶轮隔离而与出口相通的污水回收通道;所述壳体上还开有进气口,并安装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吸嘴组件;所述吸嘴组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吸嘴组件关闭进气口,所述吸口通过叶轮与出口相通;当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吸嘴组件关闭吸口与叶轮之间的通道,所述进气口打开并通过叶轮与出口相通,同时所述吸嘴组件的出水口与污水回收通道相通。
这样,通过对吸嘴组件简单的切换操作即可使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分别处于适合吸尘和吸水两种工作状态:
当处于对应吸嘴组件第一位置的吸尘工作状态时,含尘空气由吸口经叶轮从出口排除,顺利完成吸尘操作。
当处于对应吸嘴组件第二位置的吸水工作状态时,空气由进气口经叶轮从出口排除,并通过回收通道产生负压,使污水得以由吸嘴组件的进水口吸入,从出水口经污水回收通道,由出口排出,实现所需的吸水操作。
在以上工作过程中,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单独的吸水和污水回收通道,因此可以避免污水对叶轮及传动装置的侵蚀。同时,由于合理设置了吸嘴组件,因此不影响吸口的空气流量,可以保持理想的吸尘效果。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风动吸尘清洁刷不能吸水,而风动吸水清洁刷又不能用来吸尘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实质性特点和突出的进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体拆卸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吸嘴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图3吸水状态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3吸尘状态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1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7是图6吸水状态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6吸尘状态的B-B剖视图。
以上图中主要零件序号名称为
1、中框 8.皮带 15.污水回收通道
2、前盖 9.推钮 16.吸嘴限位装置
3、底盖 10.锁扣 17.滑槽
4、吸嘴 11.进气口 18.吸嘴滑轨
5、转换阀 12.吸嘴进水口
6、叶轮组件 13.吸嘴出水口
7、滚刷组件 14.中框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为一种用于真空吸尘器的风动吸尘吸水多用途清洁刷,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中框1的上、下分别扣盖前盖2和底盖3,形成整机壳体。
壳体后端形成管状出口,下方开有吸口,内部分成上下两腔,上腔中装有气流驱动的叶轮组件6,下腔装有通过皮带8与叶轮组件传动连接的滚刷组件7。上、下两腔之间有一开口。壳体内的叶轮一侧设有与叶轮隔离的污水回收通道15。污水回收通道15的一端与出口相通,另一端对着中框进水口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65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