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自动补水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5327.8 | 申请日: | 200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40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彭玉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玉树 |
主分类号: | F16K99/00 | 分类号: | F16K99/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035江苏省无锡市北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自动 水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自动补水阀,具体地说是承压式贮水容器里的水压自动控制和自动补水,属于自动控制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功能自动补水阀是安装在承压式贮水容器的进水管路中,是对承压式贮水容器里的水压实现自动控制和自动补水。目前,在对承压式贮水容器的水压控制和自动补水方法通常是采用安全阀和补水阀组合来实现。该安全阀、补水阀基本是由阀体、阀芯、弹簧、密封件等零件组成,是纯机械产品。其控制压力精度低、误差大。具体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安全阀、补水阀必须组合安装,费工费料,很繁锁。2、补水阀安装完毕,补水压力还要调试,往往因施工人员的技术高、低不一,造成补水压力误差很大,给机组造成不利隐患。3、当进水口的水压突然增大时,还须人员手工操作,将补水阀关住。
4、补水阀中的过滤器,拆卸、清洗、安装很困难,给保养工作增加难度。
5、安全阀、补水阀,二个产品的价格很贵,给用户增加费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多功能自动补水阀,能保持水系统的水压在一个稳定值;当系统水压降低时,此阀能自动打开,向系统内自动补水(不需人员调试),到达设定压力后,阀门自动关闭,停止补水;在水压超过设定安全压力值时,此阀能确保自动泄压,防止系统的水压过高造成系统的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过滤装置装在止回装置上,止回装置再装入阀体;皮碗装在皮碗支架上,皮碗支架又装入阀体上,压簧和动铁芯装入套筒中,并安装在皮碗上,电磁线圈装入线圈支架,线圈支架装在阀体上;密封垫安装在安全阀体上,波纹管、控制阀体装入安全阀体,并将安全阀体装入阀体;弹簧装在推轴上,小螺环装入大螺环,再将大螺环和弹簧装入阀体内;在推轴上安装皮碗,控制器装在盖上,盖和皮碗固定在阀体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阀体上安装排水接头。所述的排水管安装在排水管接头上。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功能全,自动化程度高;该产品能保持水系统的水压在一个稳定值;当系统水压降低时,此阀能自动打开,向系统内自动补水(不需人员调试),到达设定压力后,阀门自动关闭,停止补水;在水压超过设定安全压力值时,此阀能确保自动泄压,防止系统的水压过高造成系统的破坏;阀体内的过滤装置,可以避免杂质流入,并拆卸、清洗、安装极为方便;阀内的止回装置可防止系统内的水倒流;当阀门入口水压突然增大时,阀内的电磁控制装置完全可自动切断水流,保持系统内的水压的稳定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电气接线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电气接线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过滤装置17、止回装置16、螺钉1、7、29、30、接线座2、螺母3、排水管5、排水管接头4、线圈支架8、电磁线圈9、套筒10、压簧11、动铁芯12、皮碗支架13、皮碗14、27、密封垫18、安全阀体19、波纹管20、阀体21、控制阀体22、弹簧23、24、大螺环25、盖28、铆钉31、控制器33、推轴34、小螺环26、O型圈35、导线36、外壳底37、水泵38、关闭指示灯39及补水指示灯40等组成。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过滤装置17装入止回装置16上,止回装置16装入阀本21上;皮碗14装上皮碗支架13后,再装入阀体21中,压簧11和动铁芯12装入套筒10中,然后安装在皮碗14上。电磁线圈9装入线圈支架8中,然后用螺钉7将线圈支架装入阀体21上;密封垫18安装在安全阀体19上,将波纹管20、控制阀体22装入安全阀体19中,并将安全阀体19装入阀体21上;将弹簧23装在推轴34上,小螺环26装入大螺环25上,再将大螺环25和弹簧24装入阀体21内;用螺钉30将皮碗27安装在推轴34上,用铆钉31将控制器33铆接在盖28上,用螺钉29将盖28、皮碗27固定在阀体21上;排水管接头4将O型圈35安装在阀体21上,螺母3将排水管5安装在排水管接头4上。螺钉1将接线座2安装在外壳底37上。密封圈6、15安装在外壳底37和盖之间。最后用导线36将控制器33、线圈9和接线座2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玉树,未经彭玉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53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结合剂的金刚石磨头
- 下一篇:一种墨盒架底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