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取代复合受扭下开口组合梁的抗扭组合梁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5028.4 | 申请日: | 200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10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胡少伟;游日;乔艳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少伟 |
主分类号: | E04C3/29 | 分类号: | E04C3/29;E04C3/293;E01D2/00;E01D101/24;E01D10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002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代 复合 受扭下 开口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受力下组合梁板,尤其是对现有受扭开口组合梁板的结构改进,属于建筑和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两种材料组成的组合梁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桥梁及高层建筑等工程结构中。由于组合梁跨度不断增大,实际的组合梁往往处于弯扭等复合受力状态。
现有开口受扭组合梁的典型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长矩形截面混凝土翼缘板的下表面支撑有开口的工字形钢结构梁,翼缘板通过间隔分布预埋在其中的连接件与工字形钢结构梁焊接固连。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科学的复合受力下抗扭设计计算方法,这种组合梁的结构参数只能借助经验或通过类比设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取代开口受扭组合梁的抗扭组合梁板,从而在保持制造成本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组合梁的复合受扭下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取代开口受扭组合梁的抗扭组合梁板由翼缘板和支撑在翼缘板下面的结构梁构成,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翼缘板下部预埋至少两排间隔分布的连接件,所述翼缘板下表面制成起伏状,并附着通过连接件固连的压形板,所述结构梁由两侧的斜面和底面构成,所述两侧斜面的下边缘分别与底面的两侧边固连,且上边缘分别与压形板的两侧固连,所述底面的宽度小于压形板的宽度,所述结构梁截面内设有与连接件排数对应的立筋,所述立筋的上边和下边分别与压形板以及两侧斜面固定。
计算(有关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参见2004年10月出版的第37卷第10期《土木工程学报》刊物第28页的论文《复合弯扭下钢-混凝土组合梁连接件的设计方法》)和实验均表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后,在用材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提高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典型开口受扭组合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旋转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为采用抗扭连接件轴力和剪力计算方法对图1和图2所示传统开口受扭组合梁的结构改进。
图1和图2所示传统开口受扭组合梁中,混凝土翼缘板采用800mm×80mm,跨度4.5m,采用C50混凝土,钢梁采用工字型钢,高度320mm,翼缘宽度132mm,腹板厚11.5mm,翼缘厚15.0mm,半跨中的连接件数n=28,连接件列数n′=2,钢梁屈服强度为300Mpa。所受扭矩Tu=3.12kN.m。
(1)采用栓钉连接件的直径Φ12mm,截面面积113.1mm2。连接件上的水平剪力为:Q=min(fcAc,Agfy)=1480kN。H=Q1=Q/n=52.8k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少伟,未经胡少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50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