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检测电子组件板的卡扣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4749.3 | 申请日: | 200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40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吴桂初;谢文彬;叶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桂初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阿宝 |
地址: | 325000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电子 组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扣装置,尤其是指一种用在检测电路板设备上的一种检测电子组件板的卡扣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产品的运用涉及到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对电路板功能检测和故障测试,已越来越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目前对电路板的功能的检测和故障测试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探头法,另一种是固定针床法。人工探头法是在计算机或其他智能设备的引导下,利用仪器探头或表笔测量被测点的电信号,并提供给测试系统进行故障定位。该方法的主要问题是需要人工花大量的时间参与,自动化程度低,诊断测试速度慢,并且不能流水线工作,每一块电路板都需要人工用手直接拿取检测,所以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固定针床法是通过固定探针录取每个测点的实测信号,并与标准电信号比较,从而找出电路板上的失效元器件,但这种方法目前没有很好的电子组件板的卡扣装置,所以导致通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方便固定被测电路板的一种检测电子组件板的卡扣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检测电子组件板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扣装置包括有一底板和一与底板铰接的盖板,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定位件和顶针,所述顶针贯穿底板设置,其触点端位于底板的靠近盖板一侧,顶针的接线端位于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的盖板上设置有压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盖板一端通过铰接件与底板铰接,另一端设置有与底板上的锁定机构锁定配合的锁扣,所述的盖极在锁定时与底板成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底板上的顶针为多组,相邻两组之间相互隔开,在每组顶针的周边设置有四个定位件,所述的盖板上设置有与底板上的顶针组对应的多组压条。
有益效果:通过采用由一底板和一与底板铰接的盖板组成的一个卡扣装置来固定被测电路板(也称为电子组件板),这样可以方便的把电路板固定在该卡扣装置上;又由于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定位件和顶针,所述顶针贯穿底板设置,其触点端位于底板的靠近盖板一侧,顶针的接线端位于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的盖板上设置有压条;这样就可以通过压条把电路板紧压在底板和盖板之间,从而使底板上的顶针的触头嵌入入到电路板上的对应的焊点上,录取每个测点的实测信号,输入到有关智能检测设备中。又由于所述盖板一端通过铰接件与底板铰接,另一端设置有与底板上的锁定机构锁定配合的锁扣,所述的盖板在锁定时与底板成平行设置。这样可以保证卡扣装置的正常工作,并可以使放置在底板和盖板上的每一块被检测的电路板上的被测点与底板上的顶针都保持良好的接触。最后所述的底板上的顶针为多组,相邻两组之间相互隔开,在每组顶针的周边设置有四个定位件,所述的盖板上设置有与底板上的顶针组对应的多组压条,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该卡扣装置中多块被测电路板,并同时进行工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2;
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检测电子组件板的卡扣装置,卡扣装置包括有一底板1和一与底板1铰接的盖板2,底板1与盖板2压合后中间构成有容置被测电路板3的腔体,所述的底板1上设置有定位件11和顶针1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针12是现有的技术,它的触头121与本体12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其目的是让顶针12上的触头更好的与被测电路板3上的测点31接触,在这里我们没有对顶针12进行详细的描述;所述顶针12贯穿底板1设置,其触点121端位于底板1的靠近盖板2一侧,顶针12的接线端位于底板1的另一侧,所述的盖板2上设置有压条21,该压条21的作用是为了抵压被测电路板3,使被测电路板3上的测点31更好的与顶针12的触头121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盖板2一端通过铰接件4与底板1铰接,另一端设置有与底板1上的锁定机构5锁定配合的锁扣22,所述的盖板2在锁定时与底板1成平行设置,只有盖板2与底板1在锁定时保持平行,才能保证被测电路板3上的所有被测测点31部与顶针12的触头121保持良好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桂初,未经吴桂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47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