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4632.5 | 申请日: | 200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91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叶科华;赵期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1 | 分类号: | H01R13/641;H01R13/71;H01R12/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侦测装置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相关现有技术可参阅于1991年5月7日公告的美国发明专利第5,013,255号专利所揭示的一种用来插置电子卡的电连接器,其包括有座体、若干导电端子及侦测装置,座体上设有若干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槽,侦测装置包括有第一侦测端子及第二侦测端子,第一侦测端子及第二侦测端子均包括有固持于座体上的固持部及向下延伸出座体的焊接部,第一侦测端子还包括有抵接部,第二侦测端子还包括有配合部,在初始状态下,第二侦测端子配合部的一端抵靠在第一侦测端子的抵接部上,在电子卡的插入和拔出过程中该配合部与抵接部通过分开和接触来达到侦测的目的,然而,第二侦测端子与第一侦测端子相接触时,第二侦测端子的配合部仅有一端抵靠在第一侦测端子的抵接部上,当配合部的形状稍微发生变形时,配合部与抵接部就容易形成接触不稳定的缺点,另,由于配合部与抵接部的表面经常会吸附有灰尘,严重时会造成电讯接触不良,从而影响了侦测装置的侦测质量。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侦测质量可靠的电连接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座体、若干导电端子及侦测装置,座体上设有若干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槽,侦测装置包括有第一侦测端子及第二侦测端子,第一侦测端子包括有固持于座体上的第一固持部、延伸出座体的第一焊接部以及抵接部,第二侦测端子包括有固持于座体上的第二固持部,延伸出座体的第二焊接部以及配合部,第二侦测端子的配合部可与第一侦测端子的抵接部相接触或分开,其中,抵接部上设有一对弹性臂,所述配合部与抵接部相接触时,配合部夹持于两弹性臂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侦测端子与第二侦测端子相接触时,第一侦测端子上的配合部夹持于第二侦测端子抵接部的两弹性臂之间,第一侦测端子与第二侦测端子紧密接触,从而提高了接触的可靠性。另,配合部与两弹性臂在接触的过程中可产生摩擦,该摩擦过程也可去掉配合部和两弹性臂相接触部位上所吸附的灰尘,具有防尘功效,从而可进一步确保第一侦测端子与第二侦测端子的充分接触,保证了该侦测装置的侦测质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电子卡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中侦测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底座点划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电子卡未插入时侦测装置未变形的示意图。
图8为电子卡插入时侦测装置变形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之最佳实施例为一种用以插置电子卡200的电连接器100,其包括有座体10、若干导电端子3以及侦测装置40。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座体10包括有底座1及顶座2,底座1上设有可收容电子卡200的插槽15以及位于插槽15下方且与插槽15相连通的若干端子槽14,底座1的后端设有第一定位槽11以及位于第一定位槽11前方的第二定位槽12,于第一定位槽11与第二定位槽12之间设有向上凸起的定位块18,底座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贯穿的卡槽16及凹孔17,底座1的两侧底部均设有向下延伸的固定柱13。顶座2的前端设有可导引电子卡200插入的导引槽25,顶座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向下延伸的卡块26及凸柱27。
导电端子3包括有向上凸起的对接部31、向下延伸的尾部33以及连接对接部31与尾部33的连接部32。
侦测装置40包括有第一侦测端子4及第二侦测端子5,第一侦测端子4包括有第一固持部42、自第一固持部42上端一体延伸的抵接部41以及自第一固持部42下端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43,抵接部41包括有两个弹性臂412,两弹性臂412前端形成一颈状结构413,于颈状结构413的下方形成有导引部414。第二侦测端子5包括有第二固持部52,自第二固持部52前端向上并向后延伸的接触部51以及自第二固持部52末端向下延伸的第二焊接部53,接触部51后端设有一向后延伸且呈板状结构的配合部513。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组装时,先将导电端子3及侦测装置40组装至底座1上,导电端子3的连接部32固持于底座1的端子槽14内,对接部31向上凸伸入底座1的插槽15内,尾部33向下延伸出底座1。组装侦测装置40时,先将第二侦测端子5组装至底座1上,第二侦测端子5上的第二固持部52与底座1上的第二定位槽12相配合,第二焊接部53向下延伸出底座1,接触部51向上凸伸入底座1的插槽15内,再将第一侦测端子4组装至底座1上,第一侦测端子4上的第一固持部42固持于底座1的第一定位槽11上,第一焊接部43向下延伸出底座1,抵接部41抵持于定位块18上即定位块18设于抵接部41的两弹性臂412之间。最后,将顶座2组装至底座1上,顶座2上的卡块26及凸柱27与底座1上的卡槽16及凹孔17相配合,从而完成了整个电连接器100的组装。请参阅图1、图2、图7及图8所示,当电子卡200未插入插槽15内时,第二侦测端子5的配合部513夹持于两弹性臂412前端形成的颈状结构413内。当电子卡200沿着导引槽25插入插槽15内时,第二侦测端子5的接触部51在电子卡200的推动下带动配合部513向下移动并与第一侦测端子4的两弹性臂412分开,从而通过第一侦测端子4与第二侦测端子5的导通与分开来确定电子卡200的插接状态。当电子卡200从插槽15中拔出时,第二侦测端子5的接触部51通过其自身的弹性恢复原状,同时带动配合部513沿导引部414向上移动并重新夹持于两弹性臂412前端形成的颈状结构413内,因此第一侦测端子4与第二侦测端子5在导通过程中,配合部513通过摩擦夹持于第一侦测端子4的两个弹性臂412间,两个弹性臂412的设置不仅可提高第一侦测端子4与第二侦测端子5接触的可靠性,同时该摩擦过程也可去掉配合部513和两弹性臂412的接触部位上所吸附的灰尘,具有防尘功效,从而可进一步确保第一侦测端子4与第二侦测端子5的充分接触,保证了该侦测装置40的侦测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46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