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4335.0 | 申请日: | 200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07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承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承荣 |
主分类号: | G01L27/00 | 分类号: | G01L27/00;G01L2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00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压力 真空 校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检测设备,更具体的讲涉及压力真空校验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公知技术中,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校验仪器有英国的欣切斯特(Hincheat)有限公司和贝美克斯(Beamex)公司生产的手钳式压力校准手动泵,以及北京中航机电研究所于1995年批量生产的zH2045型真空压力信号发生器。但是上述这些产品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检测误差大。
实用新型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操作方便,稳定性高,检测读数精确,耐酸、耐腐蚀不易堵塞、免清洗,同时,其所使用的介质取之方便、无污染、无毒环保的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买现:
一种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其特征是它由进水杯、手揿泵、液压截至阀、高压大微调、排水阀、压力出口、压力出口、储水罐、污水释放、手动气泵、容积调节、放气阀、压力真空切换阀、气压输出口、气正负压接口和四通接头组成,其中手掀泵上装有进水杯,手掀泵通过管路与液压截至阀的进口相连,液压截至阀的出口连接压力出口和压力出口,液压截至阀与高压大微调的进口连接,高压大微调的出口连有排水阀,排水阀与储水罐、污水释放连接,手动气泵与压力真空切换阀通过两根管路双向连接,压力真空切换阀与四通接头的一个接头相连,四通接头的另外三个接头通过管路分别与容积调节、放气阀和气压输出口连接,气压输出口通过管路与气正负压接口相连。
前述的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作为优先上述液压手揿泵的缸孔径8毫米,作用面积0.5平方厘米,手泵力矩30毫米为最佳。
前述的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作为优先上述高压增压泵的活塞缸径8毫米,作用面积0.5平方厘米为最佳。
前述的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作为优先新老交替装置的引压管为3×1的不锈钢毛细管,管子的内径1毫米、壁厚1毫米为最佳,不锈钢毛细管经退火处理后,两头采用卡套在传压孔中挤压,将面接触变为线接触。
前述的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的外壳台面上四周压成水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
1、由于使用介质为蒸馏水或纯净水,取之方便、无污染、无毒,是环保绿色产品。
2、本装置水压系统采用耐酸、耐腐蚀的不锈钢材料,无堵塞、免清洗。
3、压力量程宽从-0.1-100MPa,气压0-4MPa;负压(真空)-0.098-0MPa。(液压、气压、负压)三态综合检测,省约了空压机、真空泵所占用的空间,无震动、无噪音。
4、采用高强度密封材料,升压至上限,保压1分钟后,达到零泄露,稳定性高,可达到精确读数。
且具有体积小、省力、造型美观、结构简单、易拆、易装方便携带的特点。可广泛用于工业电力、冶金、石油、化工、机械、航空、电子、食品、制药、计量、科技压力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示意图
1、进水杯;2、手揿泵;3、液压截止阀;4、高压大微调;
5、排水阀;6、压力出口;7、压力出口;8、储水罐;
9、污水释放;10、手动气泵;11、容积调节;12、放气阀;
13、压力真空切换阀;14、气压输出口;15、气正负压接口;
16、四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压力真空校验装置主要由微型液压手揿泵(液压起始压力),四通截止阀,高压增压泵,精密读数微调,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接口、被测压力输出接口.进水杯、出水杯,压力释放阀。气压:有手揿泵,压力微调,正、负压力切换阀,外罩壳.底盖板等组成。
1.液压手揿泵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手揿泵的缸孔径8毫米,作用面积0.5平方厘米,手揿泵力矩为30毫米,具有体积小、省力、造型美观、结构简单、易拆、易装方便携带的特点。
2.高压液压泵的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承荣,未经刘承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43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