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3221.4 | 申请日: | 200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56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强;李靖;李勇良;李勇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勇强 |
主分类号: | B60K17/08 | 分类号: | B60K17/08;B62M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43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具体说是各种脚踏车和各种机动车上的车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不管是人力脚踏车、还是机动车,都是通过动力源和传动机构带动轮子的中心轴旋转,从而实现车轮转动的。由于通过动力源和传动机构带动车轮的中心轴旋转,中心轴为动力轴。工作时,动力轴接受到动力后再辐射到车轮的边沿。根据力学上的杠杆原理,动力轴为支点,车轮外边沿为受力点,支点到受力点的距离越小,所需的力就越小,而传统车轮动力轴即支点到车轮外边沿即受力点间的距离较远,阻力大,惯性小,需要的动力大,消耗能源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轮。这种车轮,阻力小,惯性大,需要的动力少,节省能源。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包括轮毂,轮毂上有中心孔,中心孔内有中心轴且二者间呈活动配合。其特点时所说轮毂含有内轮盘和外轮圈,内轮盘的外圆上有凹坑,凹坑的坑壁上有轴向孔,同一凹坑的两轴向孔间有动力轴和齿轮,齿轮固定在动力轴的中间,动力轴两端借助轴承安装在两轴向孔内。外轮圈内圆上有齿圈,所说齿轮凸出在凹坑之外并与外轮圈内圆上的齿圈相啮合。
内轮盘的外圆宽度与轴向凸边相等,且轴向凸边的两边与内轮盘的外圆两边间均有环形盖板,该环形盖板的两边分别与轴向凸边的两边和内轮盘的外圆两边相封接。
在两环形盖板与外轮圈间有短轴,该短轴靠近内轮盘且其两短分别与环形盖板和外轮圈相固连,其上套有轴承,轴承上的滚珠与内轮盘的的外圆相接触。
所说外轮圈由主圈和辅圈组成,轴向凸边处于主圈外圆两侧。辅圈的外圆直径与主圈上的轴向凸边内圆相等,且辅圈固定在主圈的一侧轴向凸边内。辅圈的内圆上有内齿圈,其直径小于主圈,并与齿轮啮合在一起。
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本实用新型车轮的轮毂含有内轮盘和外轮圈,内轮盘的外圆上有凹坑,凹坑的坑壁上有轴向孔,同一凹坑的两轴向孔间有动力轴和齿轮,齿轮固定在动力轴的中间,动力轴两端借助轴承安装在两轴向孔内;外轮圈内圆上有齿圈,所说齿轮凸出在凹坑之外并与外轮圈内圆上的齿圈相啮合。当用动力源驱动齿轮旋转时,即可由齿轮带动外轮圈旋转,其中的动力轴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其与车轮外边沿即受力点间的距离仅是传统车轮的三分之一。根据力学原理,支点到受力点的距离越小,所需的力就越小,由于本实用新型车轮动力轴即支点到车轮外边沿即受力点间的距离较短,阻力较小,惯性大,因此需要的动力小,可节省能源。
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可使齿轮位于与地面45度夹角处,只要在启动时给车轮一个跟小的力,就能使车轮旋转。这样一来,也可节省动力、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示意图;
图4是另一种形式的本实用新型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包括轮毂,该轮毂含有内轮盘1和外轮圈。其中的内轮盘1由两片通过销钉10连接而成,其中间薄、边沿厚,且自其中心到边沿呈流线型过渡,其上加工有中心轴孔,中心轴孔内安装有中心轴2,且中心轴2与内轮盘1间呈固定配合。为便于倒车,也可在中心轴2与内轮盘1的中心孔间安装轴承。内轮盘1外圆上加工有一个凹坑,与轴向垂直的凹坑的两个坑壁上均加工有轴向孔,两轴向孔间设置有动力轴9和齿轮3,齿轮3上加工有中心孔,齿轮3借助该中心孔固定在动力轴9的中间,而动力轴9两端则借助轴承安装在两轴向孔内。外轮圈内圆上加工有齿圈,所说齿轮3凸出在凹坑之外并与外轮圈内圆上的齿圈啮合在一起。
见图1,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轮用在脚踏车或机动车上时,需在外轮圈外圆两侧加工轴向凸边,轴向凸边边沿均有相向卷边,并通过该卷边在外轮圈上套一轮胎6。
如图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轮用在火车、城市轻轨等有轨车辆上时,只需在外轮圈的外侧一个周边上加工径向外凸边即可。
内轮盘1的外圆宽度与外轮圈外圆两侧的轴向凸边宽度相等,并在轴向凸边的两边与内轮盘1的外圆两边间均设置有环形盖板11,该环形盖板的外、内两边分别与外轮圈的轴向凸边两边和内轮盘1的外圆两边间呈可拆卸状连接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勇强,未经李勇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32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纳米光触媒的水族箱
- 下一篇:一种分格纸质餐盒的成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