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滑线两用增程炮弹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1905.0 | 申请日: | 200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38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齐光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光全 |
主分类号: | F42B5/00 | 分类号: | F42B5/00;F42B5/10;F42B14/00;F42B15/00 |
代理公司: |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凤岐;席树文 |
地址: | 721300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用 炮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线两用增程炮弹。
背景技术
普通火炮的炮弹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线膛炮弹与滑膛炮弹。线膛炮弹依靠炮管内壁的来福线产生旋转力量,使炮弹在飞行中能够自动旋转,从而产生飞行稳定,命中精度高的射击效果,但一般线膛炮的炮管内径呈圆锥体,膛口大于炮口,且又大于弹丸直径,这样炮弹与膛壁间必然形成了不可必免的“夹逢”。发射时火药气体有一部分从缝隙中提前泄出,导致了气体压力减损,另外,膛线犹如一把管钳,牢牢的夹着弹丸前进,炮弹飞行阻力很大,这样以来,线膛炮弹的初速远远不如滑膛炮弹。滑膛炮的炮管内壁光滑,且又程圆柱体,火炮发射时火药气体压力饱满,弹丸得到的动能很大,弹丸飞行时初速很高,侵彻力极大。但由于滑膛炮没膛线弹丸飞行时自身不能旋转,且弹丸底部又托着一支长长的尾巴(即尾翼)势必增加了飞行阻力,最终导致其射程近,命中精度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滑线两用增程炮弹,通过滑膛炮的炮管发射,即可克服上述两种炮弹的缺点和不足,集成上述两种炮弹的优点,飞行初速大,射程远、精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滑线两用增程炮弹,由弹丸(1)和药筒(2)构成,弹丸(1)设置在药筒(2)的上端部,弹丸(1)的下端设有喷火药室(3),喷火药室(3)的底部装有导向托(4);药筒(2)内装有导向翼片(5)和发火管(6),且导向翼片(5)固定在发火管(6)的外壁上。
所述弹丸(1)的外壁上卡装有活动弹带(7),导向托(4)上制有喷火孔(8),固定有导向翼板(9),且喷火孔(8)的轴线与弹丸(1)的轴线成一定的夹角,导向翼板(9)位于喷火孔(8)的下方;
所述发火管(6)的外壁上均布3-5个螺旋曲面型导向翼片(5),发火管(6)自上而下制有多个喷火孔(10)。
所述弹丸(1)的外壁上卡装有两个活动弹带(7),导向托(4)上制有六个均匀排列的喷火孔(8),固定有六个均匀排列的导向翼板(9)。
所述喷火孔(8)的倾斜方向与导向翼片(5)的螺旋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
1、初速绝对增强。以150mm口径火炮为例,滑膛炮的初速一般为1400m/秒,线膛炮的初速为950m/秒。而本实用新型的初速基本上是两者之和,可以达到2300m/秒以上。
2、射程明显提高。150mm口径火炮在使用普通炮弹时最大射程40千米,滑膛炮最大射程也只有25千米。而本实用新型的射程基本是滑、线两炮射程之和,最大射程可达65-70千米。
3、具有很好的穿透力。本实用新型初速高,射程远,所以它具有极好的侵彻力量,150mm口径火炮在2000米距离上射击可击穿700-800mm厚的钢板。
4、制造工艺简单,造价低廉。该炮弹属于次口径产品,又由于滑动弹带起定心、闭气作用,弹丸无须披甲,可直接做成钢件,造价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向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2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滑线两用增程炮弹,由弹丸(1)和药筒(2)构成,弹丸(1)设置在药筒(2)的上端部,弹丸(1)长约400mm,外径约为122mm,药筒(2)长约650mm,外径约为126mm。弹丸(1)外壁的上下端分别卡装有活动弹带(7),弹丸(1)的下端设有喷火药室(3),喷火药室(3)的底部装有导向托(4),导向托(4)上制有六个均匀排列的喷火孔(8),固定有六个均匀排列的导向翼板(9),且每个喷火孔(8)的轴线均与弹丸(1)的轴线成一定的夹角,即喷火孔(8)为倾斜形喷火孔,每个导向翼板(9)均位于喷火孔(8)的下方;药筒(2)内装有发火管(6),发火管(6)的外壁上均布3个螺旋曲面型导向翼片(5),发火管(6)自上而下制有多个喷火孔(10)。喷火孔(8)的倾斜方向与导向翼片(5)的螺旋方向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光全,未经齐光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19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