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爆型、单检查口一体式化粪池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1693.6 | 申请日: | 200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65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金美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美年 |
主分类号: | C02F11/04 | 分类号: | C02F1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毛淑霞 |
地址: | 710065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检查 体式 化粪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防爆、单检查口一体式玻璃钢化粪池,属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国标02S701及03S702砖砌及钢筋砼化粪池,施工周期长,难度大,造价高,砖砌化粪池容易渗漏,不适合北方湿陷性黄土地区。目前市场上出现有机材料化粪池,在化粪池各室的上端均设有检查口,检查口数量太多,增加了工程造价;化粪池无排气孔,使积于化粪池内沼气遇明火时发生爆炸;在一、二级厌氧室内厌氧反应不彻底,反应周期长;澄清室BOD、COD含量大,污水排放不达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化粪池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周期长,易发生爆炸,厌氧反应不彻底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爆型、单检查口一体式玻璃钢化粪池。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该防爆型、单检查口一体式化粪池主要由筒体、筒体两端的封头、筒体壁上设置有检查和清理污物的检查清理口、筒体内设置有二至三道分体隔板以及封头上分别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组成。其中筒体壁为内外螺纹状,在筒体壁上设置有沼气排气孔;所述的检查清理口为单口;筒体、封头、检查清理口以及排气孔一次成形为一体;在分体隔板上分别设置有检修门和水流孔,筒体内的顶部设置有通气道;所述的进水管为直管,出水管为弯管;筒体两端的封头为波纹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它优越之处,具体表现在:筒体壁为内外螺纹状,筒体两端封头为环形波纹状,筒体与封头一次成型为一体,在筒体的材质中配有金属材料作为骨筋,所以化粪池整体强度更好。在筒体壁上专门设置了沼气排气孔,使积压在澄清室上部的沼气由通气管直接排至大气中,减少了遇明火爆炸的可能。简体内隔板上设有检修门,从而避免了每个厌氧室及澄清室上端设检查口,只设一个检查口,降低了工程造价。在一、二级厌氧室增设有机填料,使得厌氧反应彻底,澄清室BOD、COD含量小,缩短了清掏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内外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1个分体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2个分体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筒体两端封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原理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附图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结合该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防爆型、单检查口一体式化粪池,它由筒体1、筒体两端的封头2、筒体壁上设置的检查和清理污物的检查清理口3、筒体内设置有二道分体隔板7,以及封头上分别设置的进水管5和出水管6所组成。参见图1、4,所述筒体壁为内外螺纹状;封头2为波纹状;检查清理口3为单口;在筒体壁上还设有沼气排气孔4。其中筒体、封头、检查清理口及排气孔一次注塑成形加工为一体。所述的进水管5为直管;出水管6为弯管。两道分体隔板7将筒体分隔为一级厌氧室12,二级厌氧室13,澄清室14。在一、二级厌氧室内分别放入有附着厌氧菌的有机化工填料11。筒体内的顶部设置有通气道10。如图2、3所示,在所述的分体隔板上分别设有检修门8和水流孔9。在检修门8-1的上、中、下处分别设有污水流通孔9-1、9-2、9-3;检修门8-2的上部设有污水流通孔9-1。该化粪池采用玻璃钢材质制造,而筒体的每道内外螺纹内还增设有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参见图5,该化粪池的进水管为直管,使污水直接流入化粪池。在进水管流入污水的过程不断伴随有空气进入化粪池,积压在化粪池内的沼气通过筒体内顶部的通气道10流入澄清室。由于出水管的弯头口在水面A以下形成水封,防止于沼气从出水管流出;澄清室上部有沼气排气孔4,使积压在澄清室内上部的沼气由通气管及排气孔直接排放大气中,大大地减少化粪池内沼气储量,从而减少了爆炸的可能。由于各室之间隔板上设清掏检修门,化粪池在工作时,检修门关闭,污水通过检修门上的底、中部流通孔流过;当检掏时,打开检修门,几个室相互连通,便于人清掏、行走,将清掏物从检查口送出。清掏检修完毕,半闭检修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美年,未经金美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16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