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体摄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1426.9 | 申请日: | 200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71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姚顽强;汤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3B35/08 | 分类号: | G03B35/08;G03B9/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慈源有限责任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54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摄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摄影设备,特别是一种立体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人像、风光、名胜古迹、文物、建筑等摄影与观察均是用单镜头照相机进行拍摄,形成平面照片,所拍相片没有主题感,已有的主体摄影方法,必须使用专用立体摄影相机,成本高而且不能普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摄像装置,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方便得到立体影像,从而解决了需用专用立体相机拍摄立体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设计一种立体摄像装置,其特征是:在支架6上固定有两台相机,两台相机的两镜头中心间距在58-72mm之间,两台相机分别与快门装置4电连接。
所述的两台相机分别与快门装置4电连接是通过同步线电连接。
所述的两台相机分别与快门装置4电连接是通过红外线电连接。
所述的两台相机分别与快门装置4电连接是通过射频线电连接。
所述的支架6上有与三角架固定的固定孔7。
所述的两台相机型为135相机。
所述的两台相机至少一个成像面有成像标志物。
所述支架6上固定的两台相机是型号相同的两台相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利用两台相机使其固定在支架上,两镜头中心的间距在58-72mm之间,一台相机构成左眼的观察,另一台相机构成右眼的观察,两台相机分别通过同一快门装置电连接。操作快门装置,两台相机将同步得到左右眼观察的图像至感两张感光片上,通过成像面的标志物容易分清得到的胶片左右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相机;2、右相机;3、快门线;4、快门装置;5、按键;6、支架;7、固定孔;8、无线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左相机1和右相机2固定在支架6上,左相机1和右相机2两镜头中心的间距在58-72mm之间;左相机1和右相机2分别用快门线3将其与快门装置4电连接。通过按动快门装置4的按键5将同步得到左右眼观察的图像至感两张感光片上。支架6上有与三角架固定的固定孔7。通过固定孔7将左相机1和右相机2固定在相机三脚架上。
两台相机的组合方式可根据相机的尺寸选择,当相机小时采用图1的形式,当相机尺寸大时采用图2的形式。两台相机最好是型号相同的两台相机。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图2是将左相机1和右相机2一前一后错位固定在支架6,但需确保左相机1和右相机2两镜头中心的间距在58-72mm之间。其它方式与图1相同。
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为了操作方便,左相机1和右相机2内有无线模块8,如红外线接收模块或射频接收模块,与其配套使用的快门装置4也将有红外线或射频电路。因都是常用的技术手段在这里不多作说明。
立体摄影方法与单相机摄影相同,不同的是如果按图2组合相机时前(后)面相机的取景框被挡住,此时按一个相机进行取景,两台相机的光圈快门要相同。摄影要用同步快门线进行同步曝光。安装胶卷时在胶卷上要标识左卷或右卷或两台相机至少一个的成像面有成像标志物。表明左右相机的胶卷,冲印胶卷和制幻灯片时也要区分左右。一般情况下两台相机为同型号135相机。
为了更好的使用和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给出与其配套的立体观察的装置及相关配置。主体观察装置是观察两台相机同步摄影所拍摄的一对主体像对的装置。首先应将两台相机所拍摄的主体像对拷贝成反转片(既正片或叫幻灯片),将两张幻灯片按左片或右片装入特制的幻灯片夹内,幻灯片夹如图三所示。然后将组成主体像对的幻灯片夹放入专用主体观察装置的插孔内,肉眼通过主体观察装置(也可称为主体观察镜)观察幻灯片夹内的主题像对,即可观察到所拍摄景物的主体各像。主体观察装置由外壳和观察镜组成。外壳可注塑加工,外壳上装有毛玻璃,可使光线均匀投射在幻灯片上;外壳上没有幻灯片夹插孔。观察镜由安装在注塑镜架上的两片光学透镜组成,光学透镜的放大倍率为2-3倍,注塑镜架中间没有间隔,以便左、右眼各自观察各自的幻灯片。为使不同视力的人均能清晰地观察到主体影像,在外壳上留有长孔,在注塑镜架上安装有调焦钮,前后推动调焦钮,使镜架前后移动,从而可以得到清晰的主体影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14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节油式单向旋转主动小链轮
- 下一篇:伤口快速愈合敷贴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