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的中国象棋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1142.X | 申请日: | 200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50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华 |
主分类号: | A63F3/02 | 分类号: | A63F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000陕西省汉中市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中国象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国象棋,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发光的中国象棋。
背景技术
中国象棋很普及,象棋爱好者很多,夜间下棋的人也很多。可是现有市面上的象棋基本上都是普通的木制或塑料棋盘和棋子,天黑后就看不清了,这自然影响了下棋者和观看者的兴致。为此,人们对现有的象棋做了一些改进,例如在棋盘的纵、横线及棋子表面上涂上一层发光材料,这样基本解决了夜间下棋困难。但是由于发光涂层容易磨损、脱落,时间一长,这种象棋也会看不清楚,甚至还不如普通象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可发光的中国象棋。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可发光的中国象棋,包括棋盘、棋子和发光电器元件,在棋盘每个纵横线交叉点的位置上有一个纵断面为“”形的凹坑,在该凹坑内装有一个“”形正电极磁块,磁块的轴线位置有一个凸起的电极头,所述磁块能够在所述的凹坑内上下位移;在棋盘每个纵、横线上镶嵌有负电极金属条,所述的所有电极头并联在外接电源正极上,所有负电极金属条并联在外接电源的负极上;棋子是由棋子本体、透光体和发光二极管组成,在所述棋子本体的轴向中部有台阶孔,大孔向下,所述透光体的正面有象棋的字体,发光二极管安装在透光体内,透光体的字体正面向上固定在棋子本体的台阶孔中,在透光体正表面上有一个透字的隔光片,底部表面上有一个铁片正极,沿棋子本体的底沿有一个金属负极环,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铁片正极连接,负极与金属负极环连接。
下棋时,将棋盘的两个电极与外接电源连接,当棋子落在棋盘上各自的位置时,棋子的铁片正极把棋盘上的正极磁块从凹坑中吸起,此时棋子的负极已经压在了棋盘的负极金属条上,电路导通,二极管发光,字体光亮透出,醒目地显现出“车、马、炮、将、士、象、卒”字型。当把棋子拿起后,棋子脱离棋盘,棋子上二极管断路,光亮消失,此时棋盘上的“”形正电极磁块凭自身的重量落到凹坑中。
本实用新型发光的中国象棋能全天候使用,环境光线充足时可切断电源,光线昏暗时接通电源即可,而且这种构造的象棋不怕摔打和摩擦,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棋盘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线视图。
图3是图1中B-B剖线视图。
图4是图2中部件6的正面形状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棋子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下棋盘和棋子接触状态示意图。
图中:1.棋盘,2.电极头,3.负电极金属条,4.磁块防护套,5.磁块,6.弹性片,7.正极导线,8.负极导线,9.棋子本体,10.透光体,11.发光二极管,12.透字隔光片,13.铁片正极,14.限流电阻,15.弹性垫圈,16.金属负极环,17.密封圈,18.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发光的中国象棋的棋盘和棋子的基本构造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棋盘是木质或塑料等非导磁材料,棋盘中的“”形正电极磁块是由管状的磁块5、磁块防护套4和图4所示的弹性片6组成,弹性片6固定在磁块底面上,其作用一是限制磁块向上位移的高度,二是对磁块向上位移的冲量起一定的减缓作用;磁块防护套4包裹在管状磁块5的外围,即使磁块5被振裂或是被振碎,它也掉不出来,另外它还可以减少磁块对灰尘和铁质沙粉的吸附,这样就能保证棋盘经久耐用。
如图3所示,棋盘的纵、横线上镶嵌的负电极金属条3略高出棋盘1的整体平面,使它与棋子底面上的金属负极环16保持良好的接触。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透光体10采用PC材料;发光二极管11采用LED二极管,在发光二极管上串联有一个40-50欧姆的限流电阻14;在发光二极管与铁片正极13之间垫有一个弹性垫圈15,诣在减弱发光二极管因受震动而损坏;沿棋子本体的底沿金属负极环16略高出铁片正极13的平面。另外,在透光体与棋子本体的结合部加装有防水和防尘的密封圈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华,未经李俊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11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