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棉杆复合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1047.X | 申请日: | 200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19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帅 |
主分类号: | B27D1/06 | 分类号: | B27D1/06;B27D1/10;B27D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中群 |
地址: | 710019陕西省西安市紫***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木质材料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以棉花秸杆为原料制成的可代替天然木材使用的人造复合木。
背景技术
我国是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国家,出于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需要,很长时间以来,国家一直采取限伐木材的措施。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木材供需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为了缓解天然木材特别是大径级天然木材供应的紧张局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并寻求各种方案,大力发展人造代木产品的技术,利用棉杆造木的技术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本领域公知的棉杆造木技术是将粉碎成小木屑的棉杆与粘接胶一起压制粘接成各种密度板,但通过这种技术形成的产品只能是板材,不能像天然木材那样形成各种杆形材料;此外,采用以上公知技术形成的棉杆造木的重量要大大重于天然木材,其机械加工性能也难以和天然木材相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进而提供一种以棉杆材料制成且性能指标与天然木材相仿的棉杆复合木。
用于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所提供的棉杆复合木为一种由多根直角四边形棉杆木长条杆通过粘接胶按单排毗邻粘合或多排叠层毗邻粘合构成的木质构件,其中的每根棉杆木长条杆均由多节直角四边形棉杆短条沿长向首尾粘合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棉杆复合木可通过以下的方式加工制作:首先将经挑选并去除了梢端和侧枝部分后的棉杆的主杆部分加工成截面大小一致的直角四边形(正方形或矩形)棉杆短条,将各棉杆短条进行干燥处理后,再利用粘接胶按成材要求将各棉杆短条表面施胶并通过压力粘接的方法粘接在一起,最后裁去毛边后,即可形成所需规格的棉杆复合木型材。具体应用中,这种棉杆复合木的实际产品可以是由多根直角四边形棉杆木长条杆按单排毗邻粘合或多排叠层毗邻粘合构成的板形木质构件产品,如棉杆木贴面板、木工板等,也可以是由多根直角四边形棉杆木长条杆按多排叠层毗邻粘合构成的杆形木质构件产品,如棉杆木龙骨、棉杆条杆木等。
我国拥有为数众多的产棉区,每年都有难以计数的棉杆产生,本实用新型利用以往被废弃的棉杆材料生产代木产品,所需投资少、见效快,因此是非常适宜广大产棉区开展的短、平、快项目。据有关部门和设计者本人的实际检测和试用结果表明,该棉杆复合木具有韧性好、抗冲击性好、材面美观、立体感强等优点,由于这种复合木材中有形状规则的粘接胶把多个小棉杆短条相互粘接,故其在木工加工时(如钉入木螺丝、木钉等)的加工性能要优于天然木材。该项技术的大力推广,不仅可做到小材大用、短材长用、劣材优用、变废为宝,为广大棉农及棉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节约大量的天然木材,使当今我国乃至全球木材供应紧缺的局面得到极大的改观。除棉杆木外,本实用新型技术还适用于其它小径级木的复合木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板形棉杆复合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长龙骨杆形棉杆复合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贴面板形棉杆复合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制作结构并不仅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由多节正方形棉杆短条1通过粘接胶2沿长向首尾粘合成长条杆,再由多根长条杆毗邻相互粘接成棉杆木排,进而由三层棉杆木排依次粘接成板形棉杆复合木。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由多节正方形棉杆短条1通过粘接胶2沿长向首尾粘合成长条杆,再由五根或六根长条杆毗邻相互粘接成棉杆木排,进而由五层棉杆木排依次压缝粘接成,经裁边后形成图2所示的截面呈正方阶阵形的长龙骨杆形棉杆复合木。
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由多节正方形棉杆短条1通过粘接胶2沿长向首尾粘合成长条杆,再由多根长条杆毗邻相互粘接成单层棉杆木排,在该单层棉杆木排的上、下表面上均胶粘有三合板3形成贴面板形棉杆复合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帅,未经张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10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