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氧时雾化加湿加药调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0431.8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57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娟;曹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向阳 |
主分类号: | A61M16/10 | 分类号: | A61M16/10;A61M16/16;A61M16/00;A61M1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2000山东省聊城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氧 雾化 加湿 调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吸氧时雾化加湿加药调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病人在接受吸氧治疗时,通常是采用让氧气通过10cm左右的水柱后,再输送到病人的呼吸道;其目的之一在于使氧气在通过水柱时吸收一些水分。这种对吸入氧气的湿化方法,存在湿化程度不足或不够精确的弊端。另外,目前临床上已将雾化吸入与吸氧结合起来,利用氧气流喷射所产生的负压,对需要经呼吸道给药的病人实施对药液的雾化吸入,简化了以往吸氧与采用雾化吸入装置各自独立实施的治疗方法。而目前临床上借用氧气流的雾化作用所进行的雾化吸入装置,为一次性将药液装入容器后由氧气流对其进行雾化后吸入。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显示,当病人吸氧量较大或氧气流速较快时,则药液的雾化速度较快,所进行的雾化时间较短,单位时间内进入呼吸道的药量也就较多,反之则慢、则长、则少,难以准确调控,难以符合临床用药的规范,这将直接对药物的治疗作用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使之出现或增大药物的副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氧时雾化加湿加药调控装置,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准确无误地、定时定量地调控吸氧雾化时的给药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容器,在容器的上部设有上盖,在容器的下部设有出液管,出液管上的滴定端插入滴定显示管内部,滴定显示管下端与通液管相连,通液管与吸氧雾化装置的吸液管相连通;在出液管上还设有滴定控制阀;在容器的侧壁上设有刻度。
所述的通液管可以为单腔管,也可以为一侧通氧气一侧通液体的双腔连体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在病人吸氧时,可调整滴定控制阀,准确无误地控制液滴的下流数量,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调控进入氧气流中的水的数量和调控当医疗需要时通过吸氧雾化在单位时间内进入呼吸道的药液的浓度和数量,达到定时定量、准确无误的医疗要求。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容器1,在容器1的上部设有上盖2,在容器1的下部设有出液管3,出液管3上的滴定端7插入滴定显示管4内部,滴定显示管4下端与通液管5相连,通液管5与吸氧雾化装置的吸液管相连通;在出液管3上还设有滴定控制阀6;在容器1的侧壁上设有刻度8。所述的通液管5可以为单腔管,也可以为一侧通氧气一侧通液体的双腔连体管。
使用时,将加湿用水或需要通过吸氧雾化进入呼吸道的药液装入容器1内,观察滴定显示管4,根据临床治疗需要调整滴定控制阀6,使出液管3伸入滴定显示管4中的滴定端7的滴速符合病人的医疗需求。滴定显示管4中的液体通过通液管5进入吸氧雾化装置的吸液管中,由氧气流对其雾化,雾化后送入病人呼吸道中。容器1可以为医用玻璃或医用其他透明物质制成的筒状或袋状。滴定控制阀6可以为夹状或螺旋状的调控阀。滴定显示管4的大小、形状等设计以便于读出出液管3的滴定端7的液滴在单位时间内的数量为标准。通液管5可以为单腔管,也可以为一侧通氧气一侧通液体的双腔连体管。滴定端7滴下的液滴每毫升在30滴以上较好,液滴越大,滴与滴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其滴与滴之间的雾化浓度变化越大;液滴越小,单位时间内的雾化浓度越趋向均匀。滴定控制阀6可按照病人吸入氧气湿度的生理性或疾病性需求进行调控,例如:当病人每分钟的吸氧量需要用1毫升的水雾化加湿,而制作的滴定端7又是每毫升形成液滴30滴时,医护人员可通过滴定调控阀6将滴定端7的液滴下流速度调控为每分钟30滴,恰到好处地符合了临床医疗的需要。又假如,当病人需要在20分钟内均匀给予药液2毫升时,则可将2毫升药液,调配成20毫升的药液混合液装入容器1中,然后调控滴定控制阀6使滴定端7的点滴速度为每分钟30滴,进行吸氧雾化,则可于20分钟内均匀地进行吸氧雾化,满足了氧气湿化与单位时间内用药量及用药持续时间等多方面的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向阳,未经曹向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04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