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态脱硫罐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7731.0 | 申请日: | 200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97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天一锅炉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11/12 | 分类号: | C08J11/12;B01J19/18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晋弘;朱恒兰 |
地址: | 23301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脱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料回收加工设备,特别是关于废旧橡胶的脱硫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橡胶制品现已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中,每年废弃的橡胶制品数量巨大,尤其是汽车轮胎,已成为世界一大公害。为此,废旧橡胶制品的再生处理既防止了环境的污染,又可节约资源,降低生产的能耗。废旧橡胶再生的关键设备是脱硫罐,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是夹套热油介质脱硫罐和电热式脱硫罐。导热油作传热介质的脱硫罐,如中国专利号ZL86200950.2所提供的“夹套式的脱硫罐”,是一种典型的脱硫罐设备,它是一种带搅拌器的卧式脱硫罐,该脱硫罐的金属罐身包含可启闭的进出料口、内筒和夹套,夹套内为导热油,内筒内具有双向搅拌器,由于罐内具有双向螺旋搅拌器,可对物料进行M型翻搅,能充分混合胶粉和再生剂,使它们得到良好的接触反应。电热式脱硫罐的基本结构与夹套热油介质脱硫罐大体相同,只是罐体没有夹套,在罐体上直接设置电加热装置对罐体加热。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脱硫罐,由于罐内高温高压以及双向螺旋搅拌,使得罐的内壁上粘结一层厚厚的胶粉(约1-2厘米),由于粘接的胶粉的隔热作用,使得传热效率大为降低,所以脱硫罐使用几次以后就要进行清罐,以铲除罐的内壁上粘结一层厚厚的胶粉,由于罐内高温以及胶粉粘接牢固,使得工人工作强度高、难度大,严重影响了生产质量、成本及效率。为了解决罐内壁粘结胶粉的问题,中国专利ZL03112529.8提供了一种在脱硫罐传动轴上安装一套具有弹性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除头,利用除头对罐内壁进行刮除粘结的胶粉,但上述结构存在以下缺陷:1、机构复杂、成本高、损耗大、维修量大;2、由于除头只是局部的,因此清除效果差。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检索,尚未发现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罐的内壁上粘结一层厚厚的胶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已有的脱硫罐中的清除胶粉装置存在的机构复杂、清除效果差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动态脱硫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动态脱硫罐,它由罐体、传动轴组成,传动轴上设有螺旋叶片,其特征在于:沿螺旋叶片的边缘设置一道凹槽,该凹槽覆盖整个螺旋叶片的顶端边缘。所述的凹槽横截面形状可以为三角形、圆弧形、U形、矩形等形状,其主要目的是在凹槽内储存胶粉,随着螺旋叶片的转动,靠凹槽内储存的胶粉与罐体内壁上粘接的胶粉产生相对摩擦,将罐体内壁上粘接的胶粉带走,从而实现罐体粘接的胶粉的自清洁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结构简单、维修工作量非常小,成本低廉;2、对罐体内壁粘接的胶粉清洁效果好,它的清洁作用可以覆盖到整个罐体,经实际使用,原来脱硫罐使用10次左右就要进行清罐,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可以使用到200次左右,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阶梯剖视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叶片上的U形凹槽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叶片上的矩形凹槽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叶片上的圆弧形凹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态脱硫罐,它由罐体1、传动轴5组成,罐体1上设有进出口2,传动轴5上设有螺旋叶片4并可正反向旋转,传动轴5由设置在罐体上的轴承座6支撑,并由带轮7与动力装置连接,罐体1内填充有胶粉3。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沿螺旋叶片4的边缘设置一道凹槽4a,该凹槽4a覆盖整个螺旋叶片的顶端边缘,凹槽4a的开口面向罐体1的内壁。所述的凹槽横截面形状可以为三角形、U形、圆弧形、矩形等形状,如图3、图4、图5所示,其主要目的是在凹槽内储存胶粉3a,随着螺旋叶片的转动,靠凹槽内储存的胶粉与罐体内壁上粘接的胶粉产生相对摩擦,将罐体内壁上粘接的胶粉带走,从而实现罐体粘接的胶粉的自清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天一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蚌埠天一锅炉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77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