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屏幕内置式手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25425.3 | 申请日: | 2007-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68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永生 |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月华 |
| 地址: | 2712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屏幕 内置 手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屏幕内置式手机。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谁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谁就可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因此,手机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移动通讯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现有的手机,其显示屏大都设置于手机的表面,这种显示屏外置式设计存在以下缺陷:1、手机为携带方便,体积在不短缩小,手机表面在设置了必要的键盘、听筒和麦克风后,已没有更多的面积用以设置显示屏,因此,现有显示屏较小,给中老年人使用手机带来了不便;2、显示屏设置在机身外,在长时间的携带过程中,显示屏易被划伤或磨花,缩短了后机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屏幕内置式手机,它的机身内设置一块可伸出的显示屏,显示屏可不受手机表面面积的限制,使手机可具备更大面积的显示屏,并且它的显示屏可收入机身内,能避免手机在携带过程中显示屏磨损或划伤,从而达到延长手机使用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屏幕内置式手机包括机身,机身内安装电气组件,机身的侧壁上开设槽,槽内安装伸缩板,伸缩板上设置主显示屏,伸缩板与机身滑动连接,机身上设置听筒孔、数字键盘和麦克风孔,伸缩板内安装电气组件,伸缩板和机身内的电气组件电连接。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槽内设置导轨,伸缩板通过导轨与槽滑动连接。伸缩板由板、基座和转轴连接构成,基座通过转轴与板连接。机身侧壁上安装灯。机身上设置副显示屏。机身上设置副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它的显示屏可收回机身内保存,既可防止显示屏在长时间地携带过程中被划伤或磨损,能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又可增大显示屏的面积,方便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使用。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紧凑、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显示屏收入手机内不可见;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显示屏伸出手机外;图3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机身、2-副显示屏、3-键盘、4-灯、5-板、6-主显示屏、7-槽、8-听筒孔、9-麦克风孔、10-转轴、11-基座、1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屏幕内置式手机包括机身1,机身1内安装电气组件,机身1的侧壁上开设槽7,槽7内安装伸缩板,伸缩板上设置主显示屏6,伸缩板与机身1滑动连接,机身1上设置听筒孔8、数字键盘3和麦克风孔9,伸缩板内安装电气组件,伸缩板和机身1内的电气组件电连接。槽7内设置导轨,伸缩板通过导轨与槽7滑动连接。伸缩板由板5、基座11和转轴10连接构成,基座11通过转轴10与板5活动连接,板5可相对基座11相对转动,以满足人们多角观看主显示屏6的需求。机身1侧壁上安装灯4,当人们处于夜间或其他光线较弱的情况下,灯4可成为人们照明光源。机身1上可设置副显示屏2,平时人们接或打电话时,只需要查看或输入一个手机号,手机号无需较大显示屏便清晰显示,因此,接打电话时,可无需拉出主显示屏6,只通过副显示屏2查看号码即可。为使主显示屏6伸出机身1更加方便,可在机身1上位于槽7处设置凹槽12,以便人们可握紧板5将主显示屏6取出。伸缩板与机身1的连接关系可类似于光驱的结构,同时可在机身1上设置按键,当人们需打开主显示屏6时,可按动按键,伸缩板会如光驱的光盘托盘一样由机身1内弹出。槽7可如图2所示开设在机身1左侧的侧壁上,也可开设在机身1右侧、顶部或底部的侧壁上,因此,人们可根据需要将伸缩板弹出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永生,未经张永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54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贯流风机电机冷却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端口与内容混杂检测的协议识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