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负压远红外膨化干燥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3306.4 | 申请日: | 200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9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赵笠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笠孝 |
主分类号: | F26B7/00 | 分类号: | F26B7/00;F26B5/04;F26B3/30 |
代理公司: | 淄博科信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爱华 |
地址: | 255033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压远 红外 膨化 干燥机 | ||
技术领域
负压远红外膨化干燥机,属于食品加工机械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国内外技术所提供的负压干燥机全都是圆罐体形状,干燥室与主罐体相连的圆形罐体,手动操作,加热干燥一次时间一般在5个小时左右,产品蒸发出的水蒸气一直在膨化干燥室内,膨化干燥室始终存有水蒸气;虽然能够利用负压加工干燥食品,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耗损失大,脱水速度慢,生产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由于热能不能充分利用浪费能源,操作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利用负压膨化效果好,脱水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节约能源,操作方便的负压远红外膨化干燥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负压远红外膨化干燥机,包括机壳、密封门、膨化干燥室、抽真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系统、快速降温系统、真空减压系统、电器控制系统,机壳立柜式,内设置封闭式膨化干燥室,膨化干燥室外侧设置快速降温系统,下部与真空减压系统连接,上部与冷却系统的冷凝器相连,冷凝器通过管路与抽真空系统相连,膨化干燥室内水平设多层辐射器,内装有辐射加热管,辐射器的上下方设置装料盘,导轨固定在膨化干燥室的两侧,辐射器、装料盘由导轨托起。
冷却系统包括进冷却水管道、溢水管道,冷凝器设在冷却系统内,冷凝器下端接连接管道、控制电磁阀、冷凝水贮存器、冷凝水排水控制电磁阀冷却系统安装在机壳顶部,冷凝器上端通过管路与抽真空系统相连、冷凝器下端接连接管道、控制电磁阀、冷凝水贮存器、冷凝水排水控制电磁阀。
快速降温系统设置在膨化干燥室的四周,包括进冷却水控制电磁阀、排冷却水控制电磁阀、冷却水溢水管道、冷却水上串联管组合、冷却水下串联管组合、冷却水箱,冷却水箱紧贴膨化干燥室的外层,冷却水溢水管道连接冷却水箱上端,进冷却水控制电磁阀、排冷却水控制电磁阀连接冷却水箱下端,冷却水上串联管组合和冷却水下串联管组合分别在冷却水箱上下端。
真空减压系统包括真空充气电磁阀、充气管道、减压口,真空减压系统通过减压口与膨化干燥室连接。
电器控制系统安装在机壳箱体的前侧,包括自控开关旋扭启动停止开关、电压表、湿度数控显示仪表、温度数控显示仪表、电接点真空压力控制表。
抽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连接管与冷凝器上端相连、抽真空控制电磁阀、真空泵、真空泵水循环管道,真空泵连接管下端与抽真空控制电磁阀与真空泵连接,真空泵水循环管道与真空泵连接。
冷却系统的作用是在真空状态下,使被加工物料在膨化干燥其间,蒸发出的水蒸气自然进入冷凝水系统,缩短干燥时间,保持加工物料形状不变形,节能效果特别显著。
降温快速冷却系统的作用是在被加工物料完成膨化干燥后,促使膨化干燥室内的温度迅速下降,促使被膨化物料冷却定型。
工作原理,利用在负压状态下远红外线穿透能力强的特性,在负压状态下,采用间歇式减负压与恒压式相结合的膨化干燥法,利用远红外辐射元件发出远红外线,被上下加热物体所均匀吸收,在物体内部产生热效应,促使物料内外水分同时蒸发,缩短膨化干燥时间,保持被加热物体膨化干燥形状不变,原色、原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负压远红外膨化干燥机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生产效率高,立柜式箱体内直接设辐射器,加热干燥时间一次只需1.5小时左右,节能效果显著;产品蒸发出的水蒸气直接进入冷凝器,使膨化干燥室内保持干燥状态;立柜式箱体占地面积小,操作使用方便,立柜式箱体内膨化干燥室两侧设置快速降温冷却系统,被膨化干燥物体不变形,保持原色原味,营养成分不变,耐储存;便运输,卫生方便。广泛适用于果品、蔬菜、肉食品、水产品、食用菌、中药饮片等行业的片状、条状、块状、颗粒状、粉状等物料的膨化干燥。
附图说明
图1是负压远红外膨化干燥机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笠孝,未经赵笠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33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