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降低EMI辐射的电源引线及具有所述电源引线的电视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7396.6 | 申请日: | 200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43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马楔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邵新华 |
地址: | 2661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emi 辐射 电源 引线 有所 电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引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源引线的绞合方式,以有效降低电源引线的EMI辐射。
背景技术
对于需要交流供电的电器设备来说,在其电源电路中一般都设置有交流电源开关,图1为电源开关的示意图。其中,1、2、3、4四个圆圈分别代表交流电源开关6上的4个接线端子,5是开关按钮。11、22两根引线直接连接到电源板,33、44两根引线连接220V交流输入。当开关按钮5按下时,接线端子1和3接通、2和4接通,电器设备的电源板得电,开始启动。当开关按钮5弹起时,接线端子1和3断开、2和4断开,电源切断,电器设备关机。
对于目前的等离子电视来说,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原理,造成等离子电路的EMI辐射严重,特别是图1中4根电源引线的辐射尤其严重。传统降低电源引线EMI辐射的做法是将11、22两个引线做成双绞线,33、44两个引线做成双绞线,如图2所示。实践证明:这种绞线方式对于降低EMI干扰效果较差。这是因为双绞线降低EMI辐射的前提是电源引线11和22,33和44中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形成的EMI辐射相互抵消。而实际上,由于电源引线11、22接到电源板,经过电源板上的很多器件,包括对地的滤波电容,还有各种分布电感、电容等,导致电源引线11和22,33和44中的电流并不相等,尤其在高频(10M-100MHz)有很大差别,所以辐射不能相互抵消,仍然很严重。
为了有效降低EMI辐射,在目前的传统设计中需要在电源引线11和22,33和44上加两只或者三只磁环才能通过测试,结构复杂,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增加磁环的方式来降低电源引线的EMI辐射所造成的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可有效降低EMI辐射的电源引线,在不增加磁环的前提下即可通过测试,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简化了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降低EMI辐射的电源引线,包括两根输入引线和两根输出引线,其中,第一、第二输出引线分别与电源开关的第一、第二两个输出端子对应连接;第三、第四输入引线分别与电源开关的第三、第四两个输入端子对应连接;在所述电源开关闭合时,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三输入端子连通,第二输出端子和第四输入端子连通;为抵消引线中的辐射,所述第一输出引线和第三输入引线形成双绞线,第二输出引线和第四输入引线形成双绞线。
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所述双绞线捻得越密越好,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引线粗细不同,所述双绞线每厘米可以是1~3捻,优选2捻。
所述电源开关可以是交流开关,第三、第四输入引线分别与交流火线和交流零线对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EMI辐射的电视机,在电视机内部电路中包括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的第一、第二两个输出端子分别与第一、第二输出引线对应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第二输出引线连接到电视机的电源板;电源开关的第三、第四两个输入端子分别与第三、第四输入引线对应连接,通过所述第三、第四输入引线连接到供电电源;在所述电源开关闭合时,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三输入端子连通,第二输出端子和第四输入端子连通;为抵消引线中的辐射,所述第一输出引线和第三输入引线形成双绞线,第二输出引线和第四输入引线形成双绞线。
所述电源开关为交流开关,第三、第四输入引线分别与外部220V交流市电的交流火线和交流零线对应连接。为了得到更好的降低EMI辐射效果,所述双绞线每厘米1~3捻,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每厘米2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连接在电源开关上的电源引线的绞合方式,在不增加磁环的前提下,使电源引线形成的辐射正好抵消,从而有效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开发成本,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了开发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电源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电源引线的绞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引线绞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73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