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空心砖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7214.5 | 申请日: | 200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61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丁占科;丁秀明;丁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占科 |
主分类号: | E04C1/00 | 分类号: | E04C1/00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纪辰 |
地址: | 2611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空心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砌墙的建筑构件,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空心砌砖。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砌墙的建筑构件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心砖,一种是空心砖。实心砖是传统的砌墙用构件,成本低,但随着耕地资源的匮乏,实心砖正慢慢退出市场。空心砖重量轻,隔热保温性能优良,还可节省大量的粘土消耗,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因此,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建筑墙体上。但目前使用的空心砌砖主要有以下缺点:
1)空心砖之间只通过灰浆粘合,导致墙体的抗剪抗拉强度低,不能作为承重墙使用。
2)为了减轻重量,空心砌砖大都设有上下通孔,上、下空心砖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仅为平面面积的47%左右,抹灰浆时容易漏到通孔内,造成浪费,砌墙比较慢,施工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空心砌砖,其不仅重量轻,隔热保温效果好,而且所砌砌墙更加牢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混凝土空心砖,包括空心砖本体,所述空心砖本体由第一对侧壁和第二对侧壁围成上下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的第一对侧壁分别从两侧凸出于第二对侧壁的外表面,所述的第二对侧壁的上部分别设有支撑件,它还包括一个活动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且位于所述空心砖本体内的底壁,所述底壁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的两对侧壁的上表面。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支撑件为安装于所述第二对侧壁的一个侧壁的通孔内的柱销,所述柱销的一端穿出该侧壁的内侧表面。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柱销具有一个可同时安装于两个相邻的混凝土空心砖的相应侧壁的通孔内的长度,所述柱销的两端分别穿出所述的两个相应侧壁的内侧表面。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柱销与所述第二对侧壁中相应的侧壁活动插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空心砖,包括空心砖本体,所述空心砖本体由第一对侧壁和第二对侧壁围成上下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的第一对侧壁分别从两侧凸出于第二对侧壁的外表面,所述的第二对侧壁的上部分别设有支撑件,它还包括一个活动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且位于所述空心砖本体内的底壁,所述底壁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的两对侧壁的上表面;加大了砌块与砌块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砌墙的抗剪抗拉强度,而且由于支撑件的连接也加大了砌墙的抗剪抗拉强度,大大增大了砌墙的坚固性,节省材料,并且其保温隔热性能好,使施工效率提高,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混凝土空心砖,包括空心砖本体,所述空心砖本体1由第一对侧壁1和第二对侧壁2围成上下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对侧壁1分别从两侧凸出于所述第二对侧壁2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对侧壁2的上部分别设有支撑件4,它还包括一个活动放置于所述支撑件4上且位于所述空心砖本体1内的底壁3,所述底壁3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的两对侧壁的上表面。
所述支撑件4为安装于所述第二对侧壁2的一个侧壁的通孔内的柱销,所述柱销的一端穿出该侧壁的内侧表面。
所述柱销具有一个可同时安装于两个相邻的混凝土空心砖的相应侧壁的通孔内的长度,所述柱销的两端分别穿出所述的两个相应侧壁的内侧表面。
所述柱销与所述第二对侧壁2中相应的侧壁活动插接。
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如下:
把混凝土空心砖的第一对侧壁1的端部并排放在一起,然后用柱销穿过第二对侧壁2将相邻的两块混凝土空心砖连接在一起,在两块相邻的混凝土空心砖的第一对侧壁1和第二对侧壁2的一个侧壁围成的空间内注入砂浆,再将底壁3放置在混凝土空心砖内伸出的柱销上,再将固定好的混凝土空心砖层上面相应的放一层混凝土空心砖,在两块相邻的混凝土空心砖的第一对侧壁1和第二对侧壁2的一个侧壁围成的空间内注入砂浆,同时在下一层混凝土空心砖的底壁3上注入砂浆,砂浆的厚度将上下两层混凝土空心砖连接为一体,再在上一层混凝土空心砖内伸出的柱销上放上底壁3,以此同样的方法,直到砌墙完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占科,未经丁占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72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