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感应指纹门锁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7059.7 | 申请日: | 200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28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于瑞升;尹代启;姜冰;范金锬;刘茂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文达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E05B47/02;G06K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10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感应 指纹 门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特别涉及带有指纹开启功能的门锁。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指纹识别技术的成熟,指纹门锁已经在许多重要场合和部门得到了应用,其形式多种多样,功能也日臻完善。例如,专利号为ZL03214754.6的指纹门锁除了可以用指纹代替钥匙开门之外,还具有指纹采集窗口自动保护以及反锁等功能。这些指纹门锁的结构一般包括指纹采集头、指纹处理模块、主控板、液晶显示屏、操作键盘、电磁锁和电源等部分,主控板以具有运算和储存功能的微处理器为中心,与指纹处理模块、液晶显示屏、控制键盘和电磁锁相连接。当采集到的指纹信息经指纹处理模块比对,与存储的指纹信息相符合,则由主控板发出指令,使电磁锁动作开门。但是目前的指纹门锁存在以下缺点:一、所有的电子元件都安装在一块主控板上,该板的负担较重,容易出现故障,影响使用寿命;二、主控板要经常处于带电的工作状态,消耗电能较大;三、电磁门锁过于简单,锁点较少,影响使用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感应指纹门锁,这种门锁的使用寿命长,具有节电功能和更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自感应指纹门锁,包括指纹采集头、指纹处理模块、控制线路板、液晶显示屏、操作键盘、电磁锁,其特征是控制线路板分为前壳控制板和后壳控制板两部分,前壳控制板包括微处理器、锁芯离合器驱动芯片和手指感应电路,并与指纹采集头相连接,手指感应电路的传感器位于指纹采集头附近,后壳控制板包括微处理器、液晶显示模块、存储芯片、日历时钟芯片以及电源电路,前、后壳控制板之间有插座和通讯线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将控制线路板分成两部分,分担现有技术中主控板的功能。前壳控制板负责指纹采集,前键盘数据处理以及电磁门锁的驱动,后壳控制板则负责指纹比对、液晶显示、后键盘数据处理和完成操作界面。后壳控制板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只开启前壳控制板,使电源运行于低功耗状态,手指感应电路的传感器不断检测是否有手指进入指纹采集头,若有手指进入,则前壳控制板则可发出指令,并通过前、后壳控制板之间的插座和通讯线路使后壳控制板启动。显然,这样安排的结果是既可以减轻主控板的负担,又能达到节电的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说的指纹感应电路包括传感器和波形放大电路,传感器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A、电阻式;该传感器的原理是,在指纹采集头的窗口底部设置一个电阻测试电路,当无手指接触时,电阻无穷大,当有手指时,可测到几兆的手指表皮电阻。当电路检测到电阻低于一定值时可输出脉冲信号。
B、光电式;该传感器的原理是,在指纹采集头的窗口左右两侧设置一对红外线发射管和接收管,当无手指时,红外线接收管可接收到红外线,当有手指时,红外线被挡住,红外线接收管收不到红外线,电路可输出脉冲信号。
为了增加锁点,本发明还对电磁锁作了以下改进:
该电磁锁的一般结构包括锁芯壳、方舌、弹簧、电磁离合器、离合器销子、主轴和主轴外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是在锁芯中设置天地杆,天地杆为矩形钢板,开有折线状斜槽,斜槽中有销子与方舌固定连接。当方舌在主轴控制下左右运动时,天地杆将上下运动,从而锁住或开启位于门的上下两个锁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一、将传统的主控板分成前壳控制板和后壳控制板两部分,从而减轻了主控板的负担,可增加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寿命;二、后壳控制板由手指感应来启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能耗较低,有节能效果;三、设有天地杆,锁点较多,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自感应指纹门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改进后的电磁锁锁芯结构示意图。
图3是自感应门锁的前壳控制板参考线路图。
图4是自感应门锁的后壳控制板参考线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文达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文达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70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余热锅炉的炉膛结构
- 下一篇:电池组件及其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