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转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5494.6 | 申请日: | 200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3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世海 |
主分类号: | F21V1/10 | 分类号: | F21V1/10;F21V2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28000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转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饰用品,即一种适用于室内外照明、美化环境、宣传广告等用途的自转灯。
背景技术
根据文字记载,我国古代曾有人制作一种走马灯,走马灯以蜡烛为光源,有内外两层套筒,当点燃蜡烛后,里面的套筒自动旋转。这种灯的外套筒用透明的材料制作,里面的套筒制成各种图案,在外面可看到里面的图案,美观而又神奇,多被用做宫廷用灯或节日庆典用灯。经研究发现,这种灯能够自转的原因是:内套筒通过柔线或针状轴承吊在外套筒里面,内套筒的上口有一个均布多个叶片的叶片盘,每个叶片都装在套筒周边和圆心之间,叶片面倾斜,叶片之间有缝隙。当蜡烛点燃后,套内空气被加热而上行,外面空气补充进来,形成由下而上的气流,气流推动叶片产生旋转力偶,带动内套筒旋转。可是由于蜡烛的热量有限,且需要频繁的更换,加之柔线转动到一定角度阻力增大,转动不能继续。所用的针状轴承是沿内套中线装一钢针,针尖向下,立在一片光滑坚硬的板上。可是这种轴承的承受力很小,且容易变位和磨损,不能承担较重的内套,也不能持久。因此,这种走马灯的用途一直没有得到扩展,而且濒临失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持久自转,而且能承受大负荷转动部件的自转灯。
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研制一种自转灯,也是由外套筒、内套筒、叶片盘等构成,内套筒也是通过轴承与外套筒相联系。所不同的是:内套筒里面装有电热元件和减少轴承摩擦力的减摩装置。
所说的电热元件是电灯泡。
所说的电热元件是电热环。
所说的减摩装置是在内套筒中线下段有一个向下的针状轴承,针状轴承的针尖下面是一片与外套筒相固连的玻璃板。
所说的减摩装置是在内套筒中线下段针杆下端有一个圆球,圆球下面是一片带有与圆球配合的光滑凹窝的轴瓦。
所说的减摩装置是在内套筒和外套筒相接触的部位,在内外套筒上分别装配同极相对的上位磁块和下位磁块。
所说的上位磁块装在内套筒下端的横秤下面,下位磁块装在外套筒下端横杆上面,两块磁块相对的磁极相同。
所说的上位磁块和下位磁块,其中至少有一块磁块的高度可调,即两磁块的间隙可调。
所说的上位磁块装在内套筒上端的中轴上面,下位磁块装在外套筒上端横杆中孔的上面,内套筒的中轴上端穿过外套筒上横杆的中孔,两块磁块相对的磁极相同。
所说的外套筒是一个包容多个内套筒的箱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自转灯,用电热元件代替了蜡烛,用摩擦力很小的轴承或磁悬浮装置提高了轴承的承载能力,从而达到了重载荷持久转动的目的,不仅复现了古老的传统技艺,而且使其获得了符合现代需求的功能,为人们美化生活、发展生产提供了一种节能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种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图4是第一种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图5是第二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是第二种实施例的磁块装配放大视图;
图7是第三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8是第四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9是第五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五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中可见,外套筒1,下横杆2,内套筒3,电灯泡4,叶片盘5,上横杆6,中轴7,横秤8,玻璃板9,针状轴承10,缝隙11,圆球12,轴瓦13,上位磁块14,下位磁块15,调高螺纹16,电热环17,箱体18。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例:如图1、2所示,这种自转灯的主体是外套筒1和内套筒3,外套筒1透明,上下均为开口,上端开口上装有上横杆6,下端开口上装有下横杆2。内套筒3也是上下开口的圆筒,上端开口上装有一个由多片叶片组成的叶片盘5,每个叶片都固定在内套筒3周边和中轴7之间,叶片倾斜,叶片之间有缝隙11,内套筒3的下面有横秤8,横秤8上面装有电灯泡4。横秤8下面中点位置有一根竖立的针状轴承10,针状轴承10的针尖下面是一片与外套筒的下横杆2相固连的玻璃板9。内套筒3上的中轴7穿过外套筒上横杆6的中孔,且与下面的针状轴承10相对。如图3所示,针状轴承10的针尖与下面的玻璃板相对。也可以如图4所示,针杆下面有一个小圆球12与一个有凹窝的轴瓦13相配合。由于针状轴承的摩擦力很小,当灯泡点亮以后,灯泡周围的气体受热而上升,外面的空气随之进入,形成气流,推动叶片,即可使内套筒3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世海,未经陈世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54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真空抑制器
- 下一篇:有机卤代硅烷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