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漏电开关的防止反送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3863.8 | 申请日: | 200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82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志明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 |
代理公司: | 赤峰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024005内***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电 开关 防止 送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用户自备发电机在系统停电后向系统反送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自备发电机的情况迅速增多,当供电公司的供电线路出现检修、改造或其他原因需要停电的时候,用户为保证自身用电的连续性,会启动自备电源即发电机。当用户自备电源启动,并且在没有断开10千伏线路配电变压器高、低压侧开关及用户电源总开关的时候,用户发电机通过配电变压器的升压作用,向供电公司10千伏线路输送10千伏高电压,当供电公司的线路正在检修时,由于天气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线路装设的接地线接地不良,因此会导致检修的线路出现高压,即使10千伏检修的线路接地线装设良好,也会在线路上出现很高的感应电动势,此感应电压会伤害到检修人员,当接地线装设不牢固的时候,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为安全起见,从源头上防止用户的自备电源向10千伏线路反送电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电开关的防止反送电装置,它将漏电开关内部用于实现漏电保护的电路进行改进,使用户的自备发动机启动时与系统断开,确保系统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装置电源经放大和控制电路连接脱扣器,该电路连接电流互感器的一组次级线圈,电流互感器的另一组次级线圈即试验线圈一路直接接工作电压端,另一路经串联的电阻、实验按钮连工作电压端;在外电路自备发电机组接入工作电压端加一中间继电器,该继电器有一对常闭触点加在电源侧与工作电压端,继电器一个常开触点与上述的试验按钮并联,另一对常开触点加在用户自备电源侧与工作电压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装置在用户的发电机组工作的情况下,防“反送电”的电路始终工作,致使脱扣器连杆不能够复位,因此在用户的发电机组工作的情况下,电源总开关不能够被合上,可有效地杜绝了用户“反送电”。2、可靠性高,因在电源侧加装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当用户的发电机组开始工作时,中间继电器吸合,常闭触点先断开,常开触点后闭合,常闭触点断开就先使工作电压端与电源侧切断,并且消除电源侧与用户自备电源之间的相互影响,确保此时正在工作的人员的安全。3、结构简单,改装容易,在外电路与系统连接处加中间继电器,如果漏电开关在生产出厂前加装防止反送电的功能,中间继电器采用小型的中间继电器,将其安装在漏电开关的内部,向外只需引出1对端子,用于连接用户自备电源的220伏交流输入即可。当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时,每个用户只需购买一只普通型中间继电器、一只具有8对端子的端子排和部分软线,通过改变漏电开关的内部接线即可实现防止反送电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原漏电开关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可以看到,原来的漏电开关在其内部有一只电流互感器H,通过电流互感器检测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中的四根导线总的回路电流,当线路有人触电或其他方式的漏电情况发生时(漏电:某相的相电流通过人体或其他导电体与大地作为回路),致使漏电开关的三相四线供电方式中的总的电流值不为零,因此在漏电开关的内部电流互感器次级线圈L1中有感应电流输出,此电流经过放大电路放大,并且与控制电路共同作用,致使脱扣器TK线圈带电吸合,带动漏电开关的跳闸动作杆TKG动作,带动漏电开关K跳开,从而切断电源。为了检验漏电开关的漏电保护功能是否完好,漏电开关特设置了一个用于用户检测其漏电功能是否完好的试验按钮KS,当漏电开关在合位并且漏电开关的开关刀闸的电源侧带有电压时,按下“试验按钮”试验电压一般接在三相四线电路的C相和零相之间,便在试验线圈中有试验电流流过即人为的制造一个漏电电流,此试验电流导致漏电开关的内部电流互感器中有感应电流流出,此电流经过放大电路放大,并且与控制电路共同作用,致使脱扣器线圈带电吸合,带动漏电开关的跳闸动作杆动作,带动漏电开关跳开,从而切断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志明,未经孙志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38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