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窗帘遥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3303.2 | 申请日: | 200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83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湘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湘俭 |
主分类号: | A47H5/032 | 分类号: | A47H5/032 |
代理公司: | 大连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于忠晶 |
地址: | 116023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窗帘 遥控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装置,特别是窗帘自动拉合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窗帘拉合技术都采取槽轮、链轮、蜗轮传动而成。槽轮结构是将绳索挂在减速的主动槽轮和被动槽轮上传动,主要缺点是打滑现象严重。链轮结构是用尼龙链条传动,主要缺点是磨擦系数大,传动功率大,还要特制机械滑道。蜗轮结构是利用蜗轮、蜗杆机械技术传动,缺点是加工复杂,应用时要带滑道及架总承,安装麻烦。介于上述各种产品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实际中大多数家庭都安装使用了不同滑道的手动窗帘,如金属圆杆、木制圆杆以及滑道。手动操作麻烦,经常发生拉合不顺畅现象。而且若想手动形式改装成自动方式时需要全部更换滑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问题,提供一种窗帘遥控装置,槽轮结构简单,不打滑,功率小,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窗帘遥控装置,主要由遥控器装置、直流减速电机、同轴双槽主动牵引轮及钢线构成,遥控装置发射信号并驱动直流减速电机,直流减速电机输出轴装有同轴双槽主动牵引轮,同轴双槽主动牵引轮的合帘旋转放线槽轮和拉帘旋转牵引线槽轮上正反方向缠绕钢线,钢线中间经辅助轮隔成两平行的拉合钢线。
所述拉合钢线上分别装有窗帘牵引块。
所述同轴双槽主动牵引轮端头装有位置传感器。
所述遥控装置为遥控器和遥控接收机构成,遥控器发射无线信号连接遥控接收机,摇控接收机接直流减速电机。
所述遥控器遥控发射电路,由编码电路TX-6B和无线电发射电路SF05B组成,A、B、C、D为四个发射按键,其中A为窗帘合上按扭;B为窗帘拉开按扭;C、D为任意停止按扭;R1为振荡电阻,无线电发射电路采用SF05B,供电电源为12V工作电压供电电源。
所述遥控接收机遥控接收与控制电路,无线电接收电路采用SJ05C,由7806稳压后提供6V工作电压,RX-6B为译码电路,电源经R6限流后提供电源给译码电路,由SJ05C接收并解调后输出的编码信号通过C2传送至RX-6B的输入端16,经内部运算放大器放大后由1脚输出,经R4加至编码信号输入端3,经内部译码电路译码后,经各输出端输出,其输出端F、B、L、R、F1、F2与T分别与遥控发射电路的各输入端相对应,输出端输出为高电平,分别通过VT1-VT6驱动继电器K1和K6吸合,K11与3接通闭合时,减速电机D正转,窗帘合K11与2接通,同时K61与3接通时,电机D反转,K1和K6的1与2接通,电机停止运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窗帘遥控装置不更换原杆和滑道,使用绳索传动松弛不打滑,适用多种结构的窗帘杆及滑道安装,而且安装简便。用电功率小,最小功率为3W,最小电流为0.02A,市场上应用的链轮遥控窗帘功率为40W,本实用新型功率小于其20倍。使用槽轮松动不打滑,常用的槽轮传动绳索松动打滑严重,本实用新型绳索传动松弛不打滑,填补了槽轮传动绳索松动不打滑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遥控发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遥控接收与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窗帘遥控装置,主要由遥控装置、直流减速电机、同轴双槽主动牵引轮及钢线构成,遥控装置为遥控器1和遥控接收机2构成,遥控器发射信号输入遥控接收机,遥控接收机接收信号并驱动直流减速电机3,直流减速电机输出轴装有同轴双槽主动牵引轮6,同轴双槽主动牵引轮的合帘旋转放线槽轮5和拉帘旋转牵引线槽轮4上正反方向缠绕钢线10,钢线中间经辅助轮9隔成两平行的拉合钢线,拉合钢线上分别装有窗帘牵引块8,遥控装置上还装有位置传感器7。使用时,遥控器装置安装在窗帘杆或滑道的一端,辅助轮固定窗帘杆或滑道的另一端。
对于窗帘的操作,主要需完成四个运动方向的操作,即拉开窗帘、合上窗帘、任何位置遥控停止、自动停止。本遥控器通过四个按键完成四个运动方向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湘俭,未经李湘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33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