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水罐引流剂保护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13218.6 | 申请日: | 2007-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77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 发明(设计)人: | 曾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附企三炼钢修造总厂 |
| 主分类号: | B22D41/00 | 分类号: | B22D41/00 |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长芳 |
| 地址: | 114000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水 引流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炼钢钢水罐出钢口保护器具,具体说是一种为保护钢水罐水口上的引流剂而使钢水罐能顺利出钢的钢水罐引流剂保护器。
背景技术
目前,炼钢厂钢水罐普遍采用滑动水口板堵住水口即出钢口,为了滑动水口板能够顺利开启达到自浇,炼钢厂采取钢水罐装钢前在水口眼上部安放引流剂的办法,即将引流剂预先放置在水口眼上,盖住出钢口,阻止钢水与滑动水口板直接接触。此方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主要问题是:钢水罐的水口是在钢水罐底部的一侧,在出钢口同侧浇钢时,安放的引流剂尚可起到保护作用;可是当在另一侧向钢水罐浇钢时,浇下的钢水将直接冲击到引流剂,钢水瞬间就会将引流剂冲散,使引流剂起不到保护作用,仍出现滑动水口板拉不开的问题,严重影响自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制作简单,价格便宜,方便实用,使引流剂不致被冲走,保证滑动水口板顺利开启的钢水罐引流剂保护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钢水罐引流剂保护器,包括桶身、桶底及提梁,其主要特点是,桶底不在桶身下沿附近,而是将桶底距桶身底沿留有135~150mm距离,使桶底与桶身下部形成一个圆形金属罩,桶底上表面铺有耐火材料,提梁上设有放置铁线。
所述的耐火材料一般为高铝浇注料,铺设厚度为30mm,可直接铺放或者经过捣打而成。
所述的放置铁线为8号铁线,其长度根据钢水罐的高度确定,为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和防止高温灼伤,一般来说,放置铁线比钢水罐高度长出3.5~5m。
所述的桶底距桶身上沿的高度为200~215mm。桶底及桶身均用较薄的钢板制作,并焊接在一起,其焊接质量要求不高,采用几处点焊即可。
提梁尺寸高矮不限,可采用8~10mm钢筋弯制,两头焊于桶身上口沿处,或者在桶身上口沿对称钻孔,安上提梁均可。
本实用新型横截面为圆形,其直径根据引流剂袋的尺寸确定,与桶底留出的高度一样,形成的金属罩能将引流剂完全罩住即可,只要不影响安放,其尺寸越小越好。
采用本实用新型,由于引流剂被罩在桶的下部,且桶内铺有耐火材料,一方面保持桶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起到防止钢水冲击作用。浇钢时钢水直接冲在本实用新型上,待引流剂保护器被高温钢水熔融后,钢水已浇到一定高度,而不能直接冲击到引流剂,故而使引流剂起到阻止钢水渗出粘住滑动水口板的作用,完全避免了滑动水口板拉不开的问题,保证了连铸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本实用新型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要求不高,亦可利用废旧钢板制作,价格低廉,浇钢前安放,灵活实用,效果十分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钢水罐引流剂保护器半剖面图。
图2为为钢水罐引流剂保护器俯视图。
图中:1为放置铁线,2为提梁,3为桶身,4为桶底,5为耐火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根据钢水罐高度、引流剂体积及尺寸,设计本实用新型钢水罐引流剂保护器整体通高为350mm,圆桶直径380mm。
首先,依据计算的数据,准备好8m长8号线一根,作为放置铁线1;准备520mm长¢8mm钢筋一根,并完成半圆形,作为提梁2;将一3mm厚旧钢板裁成半径为190mm的圆形作为桶底4;将3mm厚旧钢板裁成高350mm、长1140mm备用料,并卷成直径为380mm的圆筒,作为桶身3。
其次,将圆筒钢板对接处焊牢,形成桶身3;将桶底4焊于距桶身3下沿150mm处;将提梁2两端焊在桶身3的上沿两侧;再把放置铁线1焊于提梁2的中间位置。
最后,在桶底上面打上30mm厚事先搅拌好的高铝浇注料5,待高铝浇注料5完全干透后即可作为本实用新型钢水罐引流剂保护器正式投入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附企三炼钢修造总厂,未经鞍钢附企三炼钢修造总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3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现浇砼空心板
- 下一篇:商标使用证据管理系统及方法





